▶ 本报记者 李洋
8月26日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
当前,人工智能(AI)技术加速从技术研发向终端落地渗透,AI手机、AI电脑、AI眼镜、智能机器人等AI终端产品已超百款,成为承载AI能力、服务产业升级与大众生活的核心载体。
AI终端市场异军突起
在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下,AI终端产业链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活力:上下游加速联动,从技术突破到落地市场形成完整闭环。
从产业链结构看,AI终端以端侧AI为核心,覆盖硬件、模型、设备及应用全环节,构建起“技术研发—硬件制造—设备集成—场景落地”的闭环生态,其核心逻辑在于将AI能力下沉至终端设备,通过本地化处理驱动智能终端创新与商业变革。市场数据同样印证产业潜力,市场调研机构QYResearch的调研报告显示,预计2030年中国AI终端市场规模将达208.6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为22.6%。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将AI终端对产业链的带动效应比作“湖面涟漪”:上游硬件厂商因需求激增加速技术突破,芯片厂商向AI场景定制化芯片转型,传感器厂商提升精度与响应速度;中游软件与算法企业形成差异化竞争,操作系统厂商强化底层兼容性,场景化算法企业深耕医疗、工业等垂直领域;下游应用服务催生新商业模式,AI教育终端带动内容付费,智能安防终端推动数据运营。
朱克力预测,未来5年,AI终端市场会呈现阶梯式增长,智能手机与个人电脑(PC)等成熟品类渗透率快速提升,AR眼镜与机器人等新兴品类会因场景突破形成爆发点。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说,行业将经历“爆发式增长—结构性调整—生态化整合”3个阶段,2025-2027年借政策、技术、消费红利实现高速增长,2028-2030年转向场景生态竞争的稳健增长期。
从“单品智能”迈向“万物智联”
尽管AI终端市场增长势头向好,但从“单品智能”到“万物智联”的跨越仍面临多重挑战,技术短板、生态壁垒与标准缺失成为主要梗阻。
从产品端看,部分AI终端设备关键技术有待突破,如AI眼镜在佩戴舒适度、显示性能上需改进,要真正替代手机APP,还需在多模态交互、个性化服务和记忆能力等维度实现突破;更有部分产品陷入“为AI而AI”的误区,功能简单叠加却未贴合用户真实需求,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为规范市场发展,2024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全球首份《终端智能化分级研究报告》,将终端智能化水平划分为L1(智能响应级)至L5(自主智能级)5个等级,为AI终端评判提供系统化标准。
朱克力表示,为避免AI终端的“伪智能”与同质化,需建立技术、体验、安全三维评价体系:技术标准聚焦场景适配度,体验标准强调无感交互,安全标准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同时引入用户共创机制,让真实用户参与功能测试与反馈,杜绝厂商闭门造车。
生态协同层面,“数据孤岛”困境尤为突出——不同品牌设备无法互联,同一用户数据分散在多个平台,应用、系统、平台间协同断层,严重影响体验闭环与产业落地。《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智能终端‘万物智联’,培育智能产品生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打造一体化全场景覆盖的智能交互环境。”
朱克力分析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阻碍是生态碎片化,本质是利益分配与标准缺失的矛盾:各厂商为争夺用户数据与生态控制权,倾向于建立封闭协议与专属生态,导致设备间通信协议不兼容、数据格式不统一、安全认证不互通,用户被迫在多个APP间切换,体验割裂。
朱克力建议由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制定跨品牌互联协议,明确数据传输格式、安全认证规则与利益分配机制,同时通过税收优惠、市场准入优先权等政策激励头部企业开放生态接口,形成“基础协议免费、增值服务收费”的共赢模式。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王江平在2025中部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大会上强调,处于“渗透初期”的AI终端,发展需依赖算力智能化、新型存算架构、模型轻量化、OS与大模型融合、端云协同、安全防护六大关键技术,这是突破万物智联技术“瓶颈”的核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