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博
近日,在广东赛肯户外运动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肯”)的研发部,工程师们正紧盯屏幕,一款新产品的数字模型在流体力学仿真测试中快速生成。
在精密零部件研发制造、高成本实验场景以及极端环境条件下的科学研究中,仿真技术凭借低成本、高效率、可重复性等优势,通过数字化模拟的方式,既能满足研究与生产需要,又能有效规避数据泄露风险。近年来,通过清远高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牵线搭桥,赛肯精准对接了西安交通大学相关领域教授,一举将仿真测试数据准确率提升三倍。
“以往我们使用仿真软件数据总是不尽如人意。平台精准匹配、帮助牵线高校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赛肯负责人感慨。
高校“富矿”如何走出深闺
创新平台破解转化困局
赛肯的经历并非孤例。
长期以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重镇和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蕴藏着巨大的科技成果“富矿”。然而,“不能转”“不敢转”“不会转”的困境如同枷锁,阻碍了实验室智慧向市场价值的转化。
清远高新区直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三大痛点,组建了清远高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打通高校科技成果与园区企业需求对接的“最后一公里”,致力于成为贯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需求的技术交易和创新“新引擎”。
该平台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汇聚国内外高校院所、成果转化机构,为区内及清远市企业提供技术经纪、价值评估、投融资对接、成果展示交易等全链条服务,构建技术供需高效对接的平台。
该平台位于高新区华南863科技创新园,由一支专业的运营团队负责日常运营管理工作。在引进高校和科研院所方面,平台成功助力高新区引进广东工业大学、中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进驻。
精准破题
“五步法”打通转化堵点
这个特殊的平台有一套独创的运营规则,采用“五步法”即“挖—筛—算—转—跃”,将高校的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园区企业的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有组织地推动一批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实现企业、产业的有机裂变。
“第一步是‘挖’——既要挖企业的显性技术需求,更要挖隐性痛点。”平台负责人李满林解释,而隐性需求则是除了技术原始创新和应用创新外,在人才、工艺、产业链等方面的综合性需求。平台本身具有资源整合职能,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筛”的环节更具挑战性。
首先是根据企业相关需求,筛选高校优质团队;其次,筛选细分市场优势。李满林表示,平台在充分了解企业的细分市场优势后,会根据技术需求选择合适的市场应用场景匹配高校老师的科技成果。在为园区一家石英制品企业匹配技术时,平台从37所高校中筛选出西安交通大学相关技术团队,不仅因其专利与石英砂深度提纯高度契合,能够带来高价值的市场回报,更是因为该团队有相关产业集群的经验。“匹配度要从技术、市场、产业经验三维考量。”李满林解释。
最考验功力的是“算”账本。
在促成园区一家农产品企业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团队合作时,平台不仅测算出30万元技术转让费的投入产出,更预估了该项目对该企业在农产品养殖上的带动效应。“好技术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生态账。”李满林表示,平台估算出该项目有望在三年内拉动企业增收上百万元。
随着“转”环节推进,高精尖技术、高价值专利、高层次人才形成“三位一体”输血机制。
而终极目标——“跃”,则是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同时,通过校友资源助力,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最终实现产业有机裂变。
平台建立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已储备了高校成果676项,共走访了70多家企业,挖掘企业技术需求85项,初步达成合作意向23项。截至今年7月底,平台已促成12个高校科技成果项目在高新区落地转化,签约合同金额累计达1794.8万元。
展望未来
构建全要素创新枢纽
7月23日,清远新型高性能材料产业轻量化概念验证中心正式揭牌。该验证中心由清远高新区管委会组建,整合高校院所的国家或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一批拥有国家、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的重点企业和检验试验平台,打造具有清远特色的轻量化“共享实验室”;盘活存量科研资源,组建创新联合体和智囊专家库,围绕共性关键技术或新型高性能材料产业技术,提供概念验证服务。
未来,清远高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这个线下有实体、线上有枢纽、服务有团队的平台,还将继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方法,打造集“政产学研金介用”于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聚集各种创新要素,搭建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公共服务平台。
同时,平台还将打造一支专业的技术经理人队伍,提供标准化的科技创新服务,以成果转化引领科技创新,让更多高校的“智慧宝藏”走出实验室,在清远的产业沃土上“落地生金”,助力高新区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加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