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1日
第A23版:新能源

多地出台政策竞逐氢能新赛道

  ▶  本报记者 叶伟

  近期,北京、重庆、武汉等多地出台支持氢能产业发展政策,争先抢滩布局氢能产业,推动相关产业开发和应用加速落地,抢占氢能产业新赛道。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氢能作为清洁低碳的未来能源,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国各地纷纷出台氢能政策,抢占氢能产业发展先机。但各地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进行差异化布局,推动我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利好政策相继落地

  近日,《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例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提出,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及多领域应用;推动建成覆盖全市、辐射京津冀的氢能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具体看,意见稿提出多元化布局本地制氢试点,做好制加氢一体站建设,有效利用燕山石化本地工业副产氢提纯项目。积极谋划绿氢输送管道,推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绿电制氢项目输送通道建设,探索研究京津冀域内输氢管道建设可行性。

  同时,意见稿明确,围绕车辆发展需求及应用场景,规划储备并优化市域氢能补给设施。加力推进市域氢燃料汽车扩容增量,提升车辆出车率和运行里程,在北京市产业园区试点开展氢能自行车应用,拓展氢能无人机应用场景,推进氢能在航空应用技术和装备领域研发。加快打造京津、京唐、京保石等京津冀及周边跨区域氢能运输廊道,跨区域氢能廊道,加快沿线加氢站布局。因地制宜布局氢能热电联供系统,推动以氢为核心的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和零碳供热示范项目。

  事实上,全国多地均已出台氢能产业支持政策。比如,8月份,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就《重庆市加氢站行业发展规划(2025-2035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7月份,武汉市发展改革委发布《武汉市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6月份,福建省发展改革委印发《福建省氢能产业创新发展中长期规划(2025-2035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能源与绿色低碳发展研究部部长景春梅表示,多地密集出台氢能产业政策或者规划,推动氢能产业应用加速落地,有利于促进能源绿色转型、经济绿色发展,同时能够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氢能是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引擎,也是培育新兴产业、创造新经济增长点的关键方向,因此成为地方政策布局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氢动力(北京)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路遥说。

  市场前景广阔

  在路遥看来,多地相继出台氢能支持政策,源于看中氢能市场发展潜力。

  近年来,我国氢能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数据显示,到2025年,我国氢能市场整体规模将达到1600亿元以上,较2020年增长超过两倍,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30%左右。到2030年,氢能全产业链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2万亿元,呈现出“高起点、快速度、全链条”并进态势。

  同时,另一组数据也表明氢能市场前景广阔。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50年,全球氢能需求将超过5亿吨。其中,发电、天然气掺氢和交通领域的燃油替代需求占比将超过60%。我国氢能需求预计到2050年达到1亿-1.3亿吨。

  景春梅表示,一方面是氢能应用市场巨大;另一方面是国家层面重视氢能产业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并出台专项政策,推动氢能产业链日趋成熟。这也是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发展氢能的原因。

  据了解,早在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即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系统谋划和整体推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多元主体、协同创新、集群发展的氢能产业生态。氢能作为前沿新兴产业被列入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并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积极有序推进氢能开发利用,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我国氢能制取、储运、利用全链条关键技术逐步取得突破,氢能应用经济性显著提升。

  氢能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业内人士表示,氢能产业涵盖制氢、储氢、运氢、用氢等多个环节,各地应差异化布局氢能产业,既避免同质化竞争,又要形成区域协同效应,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地方布局氢能产业要因地制宜。”景春梅表示,各地应切实从实际出发,从各自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承载能力及地方财力等多方面系统谋划、理性布局,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同时,各地要积极拓展氢能应用场景,逐步推动氢能在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实现多元化应用。

2025-09-01 6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content_156239.html 1 <p>多地出台政策竞逐氢能新赛道</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