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琴
集群机器人讲述猴子捞月,手势交互触发影像万花筒……8月1-31日,以“机器人·共生与重构”为主题的首届国际机器人与艺术设计双年展(以下简称“双年展”)在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亦庄)举行。
本次展览从应用创新与艺术想象两个维度勾勒人机共生的未来画卷,重点展出了来自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以及美国哈佛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南加州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青年艺术家与跨学科创作者的作品,集中展现了科技与艺术的跨界融合。
构建未来生活新想象
走进双年展,机械、光影、机器人等展品构建出一个未来感十足的沉浸式体验空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机器车”为载体的机器人Pikapoo。
展区工作人员介绍说,该款作品是由美国南加州大学设计团队研发的草坪清洁机器人,专为自动捡拾宠物粪便并将其转化为草地肥料而设计。机器人系统集成了感应识别、精准回收与初步处理模块,旨在以自动化手段改善日常公共卫生环境,可实现户外空间的高效清洁与资源再利用。
紧挨着机器人Pikapoo的展台,一款萌趣十足的桌面机器人CooCourier引人注目。据介绍,这款机器人是由中国西北工业大学设计的面向老年用户的社交陪伴机器人,旨在缓解因数字鸿沟引发的沟通障碍与社交孤独。
据工作人员介绍,该款机器人具有书信识别与打印、语音及视频通话、照片接收与输出等功能,支持使用者子女通过App发送文字与图片内容,机器人还能进行信息朗读、识别回信,从而实现双向交流。同时,该款机器人操作系统内置的AI笔友功能可在老年人独处时提供主动回应与问候。
在展区中,名为《猴戏》的光影小剧场,吸引了观众驻足观看。该作品以我国传统寓言故事《猴子捞月》为创意灵感,融合集群机器人与动态投影技术构建了一个可演绎故事的桌面剧场。
该作品围绕“集体行动”与“虚幻追逐”主题展开,尝试将传统叙事结构引入机器人表演系统。“通过将机器人作为主动的叙事参与者,展示机器人在舞台艺术与情感表达中的潜能,拓展其在文化语境中的表现方式。这不仅是一次跨媒介实验,更是对‘机器人能否成为讲故事者’的探索回应。”双年展策展人、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讲师张为威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
展现科技与艺术魅力
展区最显眼位置,是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当代青年艺术家林万山创作的一件机器人艺术装置作品《耕魂乙》。
该作品是融合装置、行为与剧场语言的多维艺术作品。林万山告诉记者,此作品源于他关于“技术物是否能成为人类集体想象”的持续探索。“机器人在其中既是媒介也是主体,其存在状态游走于符号、器物与生命之间,会激发观者重新思考技术与人类、感知与实体之间的关系。”
展览现场,题为《栖》的创作灵感来自清代著名书画家朱耷(八大山人)画作中极具张力的鸟形意象。该作品以机器人为媒介,将传统水墨中的笔触、神态转化为具有动态表现力的实体机械结构,使其具备如转头、摆尾、驻足等微妙动作,重构水墨绘画中的留白感与流动感,是中国传统绘画语言与当代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的尝试。
该作品通过对“笔意”与“动势”的机械再造,回应了艺术机器人关于生命性、表达性与文化延续的多重命题,是一场人机共构的东方审美实验。
作品《灵动陶笛机器人》致力于打破传统对机器人的刻板印象,探索机器人作为具有感知与表现力的艺术伙伴的可能性。该作品创作者之一、北京邮电大学国际学院大学二年级学生张泽跃告诉记者,该作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使机器人学习并掌握中国传统乐器—陶笛的吹奏技巧,不仅实现了技术上的精准演奏,更体现出科技与文化艺术的深度融合。
“这一演奏型服务机器人通过音乐建立与人类之间的情感联结,回应了人们对精神陪伴的期待。在人机共生的未来社会,机器人也将拥有‘闲情雅趣’,能够与人共同体验音乐之美,成为日常生活中真正的文化共伴者。”张泽跃说。
推动科技与艺术跨界融合
“本次展览是一次融合科技与艺术的跨界尝试,也是一场关于未来人机关系的青年视角探索。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亦庄)不仅是技术创新的高地,也成为充满文化温度与艺术想象的空间,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近机器人、理解机器人技术、参与机器人未来的创造。”张为威在谈到策划此次展览的初衷时说。
张为威告诉记者,希望通过机器人载体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同时,也期望本次展览能为园区企业带来新的启发:在“机器人+文化+艺术”的交汇点上,探索具有中国风格与独特审美的机器人设计语言,将技术表达转化为文化表达,在全球语境中构建更具辨识度的未来机器人形象。
未来,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艺术创作可以发挥哪些独特作用?
林万山表示,从广义的艺术看,当前艺术能给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提供最基础的支持即科幻想象支持。同时,在当前阶段,艺术充当了技术与科技在面对大众时的形象“润滑剂”,让技术拥有更强的可接受度,在某种意义上助推机器人的发展。
“在可见的未来,艺术家们展开对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艺术研究探索,一定是和工科科研工作齐头并进的。”在林万山看来,具身机器人及人工智能艺术,会成为人类艺术实践的重要方向,机器人艺术将完全颠覆人们对于艺术的想象边界。
作为展览主办地,北京机器人产业园(亦庄)成为推动机器人技术与文化创意深度融合的重要舞台。“园区将积极推动‘科技+艺术’跨界合作,助力企业拓展应用场景,提升产品文化内涵,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园区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