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叶伟
“光热发电是能源革命的战略支点,也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在政策和市场、技术的多重推动下,我国光热发电朝着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广应用的方向发展。”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王志峰在近日举行的2025中国太阳能热发电大会上提出,光热发电行业需要通力合作,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光热发电在“十五五”期间实现0.4元/千瓦时的电价。他说,光热发电有望迎来新一轮规模化发展。
政策支持持续发展
光热发电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技术。根据聚光集热的技术路线,光热发电一般分为塔式、槽式、线性菲涅尔式及碟式等类型。
我国光热发电产业起步相对较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实现了从无到有跨越。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建成光热发电累计装机容量838.2兆瓦(MW),在全球占比提升至10.6%。
“光热发电绿色低碳、灵活可调、电网友好‘三位一体’的独特价值,已获得国家及社会的广泛认可。”浙江可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金建祥表示,光热发电行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
据了解,为推动我国光热发电产业化发展,2016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太阳能热发电标杆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核定光热发电标杆上网示范电价为每千瓦时1.15元。随后,国家能源局启动首批20个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开启了我国光热发电的商业化进程。2023年4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推动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结合沙漠、戈壁、荒漠地区新能源基地建设,尽快落地一批光热发电项目。2025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光热发电。
王志峰说:“光热发电写入能源法,从法律层面明确了光热发电技术在能源体系中的定位和发展模式,将为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而加速太阳能热发电的商业化进程。”
与会代表表示,光热发电凭借长时储能、灵活调节能力,既是保障风光规模化发展的压舱石,也是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有效手段,是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稳定器”,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创新取得突破
光热发电行业快速发展,不仅是政策的大力支持,更是技术突破的有力支撑。
“我国光热发电技术已经成熟并形成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链,关键设备部件全部国产化。”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何雅玲表示。
据了解,近年来,从集热器到储热材料,从技术研发到系统集成,光热发电创新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大开口熔盐介质槽式集热器系统、首座超临界二氧化碳光热发电机组、新一代国产化集热器龙腾RT86大槽集热器、大功率中高压熔盐电加热器产品、100MW级超高温二氧化碳热泵储能系统、多塔一机塔式光热电站聚光集热系统、350MW“三塔一机”大规模独立光热电站方案、高低位熔盐储罐+短轴泵技术方案……
王志峰说,光热发电技术快速发展,能够较大幅度降低发电成本,助力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光热发电技术的突破,企业创新是关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光热发电产业链单位约44万家。其中,国有企业约1.4万家、民营企业约42.1万家,为光热发电技术大规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金建祥说,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光热发电产业实现了从技术追赶到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跨越。
需要降本增效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我国风电、光伏装机快速增长,“沙戈荒”大基地项目加快推进,光热发电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与光伏发电相比,目前光热发电成本依旧较高,平准化度电成本0.8-0.9元/千瓦时。
光热发电如何突破成本壁垒,实现规模化发展和效益跃升?金建祥表示,光热发电经济性提升需依托规模化效应,他呼吁构建“技术—标准—市场”生态,推动其在“十五五”期间实现平价上网。
金建祥建议,需要通过政策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光热发电支持体系,在给予独立机制电价的同时,鼓励光热电站开发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通过市场化交易将环境收益纳入项目回报结构,形成“政策补贴+碳市场”双轨收益路径,增强光热发电项目的市场活力。同时,如果叠加超长期国债支持、容量补偿机制等市场机制与政策的协同护航,光热发电将加速实现自主盈利,在大型新能源基地中全面替代传统煤电,承担主要调峰角色。此外,通过引入优选机制,优先支持具有技术先进性的大容量光热项目,既能规避“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业恶性竞争现象,又为光热发电规模化应用提供示范样本。
“光热发电不仅收集阳光,更在储存未来。”何雅玲表示,需要加大光热发电技术的科研投入,发展大容量、高参数、智能化的光热发电技术。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尉军耀表示,行业单位、科研院所、企业等要精诚协作、优势互补、并肩前行,着力解决光热发电领域关键科学问题和重大工程技术难题,推动光热发电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