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伟
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三层,梅卡曼德(雄安)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梅卡曼德”)CEO办公室,地上的行李箱打开着,像是刚回来,也像是要出发。
永远跑在第一线,永远保持手感,永远坚持简单。一年里有一半时间跑在世界各地、各国工厂的梅卡曼德创始人兼CEO邵天兰,步履匆匆,用他的话说,“我和梅卡曼德机器人干的是最接地气的事”。
很多人说,智能机器人所在的硬科技行业是“长坡厚雪”的赛道,赢面很大。邵天兰与梅卡曼德用9年实践证明,人工智能(AI)赋能千行百业,从来不是去讲高大上的PPT。当AI走出实验室走进寻常百姓家,才是技术创新的最大胜利。
“我们在最洋气的行业,干着最接地气的活儿。”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这位曾在2020年入选《财富》中国40位40岁以下商界精英榜单的年轻创业者,用一句最朴实的话向记者讲述他和梅卡曼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要踩准技术浪潮
对于邵天兰而言,人生好像只为一件大事而来——不断挑战技术的边界。
这位毕业于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本科、慕尼黑工业大学机器人方向的硕士,曾在德国知名协作机器人企业工作多年,参与了最先进协作机器人全程研发的“理工男”,在2016年婉拒硅谷多家知名企业的Offer,回国创办一家赋予机器人全栈AI能力的智能机器人企业。
那一年,邵天兰27岁。如今9年过去,梅卡曼德已成为全球“AI+机器人”领域规模最大的独角兽企业之一。
“创业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谈及为何早早投身AI创业大潮时,邵天兰开玩笑地说,“一不小心踩对点了。”
从AI 1.0到AI 2.0,技术浪潮的更迭从未停歇。但早在9年前先人一步挑战“AI+”创业“无人区”,他说当时是兴趣使然,“但放到今天来看,可以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做AI机器人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好玩儿,有挑战,而且特别有意义。”
邵天兰说,在清华大学听着先辈们造原子弹故事成长起来的人,对于事业更多追求的是社会的需要和内在的满足。“我们这些人都是婉拒了大公司的高薪出来的,要是光为赚点儿钱搞个APP实在没啥意思”。
真正的转折点在2016年3月9日。作为围棋爱好者,邵天兰至今还记得那天看完AlphaGo比赛战胜李世石之后的场景。
“肾上腺素飙升。”他说,“AlphaGo以4∶1战胜李世石,这场人机围棋大战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引发了外界对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的深刻思考,预示着未来产业变革与挑战。”
7个月后,深思熟虑的邵天兰从德国回归祖国创业。
“这就像是一个trigger(触发器)。作为资深程序员,追求炫酷而实用的硬核技术——当然,没有比做AI机器人更合心意的东西了。”他说。
那时,所有关于AI的创业故事才刚刚开始。
创立梅卡曼德,邵天兰算是创业者中的异类。一方面,他在清华大学的同班同学大部分都去了谷歌、微软、华为、BAT等大厂,“像我一样投身工业领域的人几乎没有。”另一方面,在AI炙手可热的当下,绝大部分背景相仿的创业团队,或是以互联网、金融等行业作为切入点或是做无人机等炫酷的智能硬件,而梅卡曼德所赋能的AI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应用场景却是最传统的工厂和物流。
最前沿的技术创新和最传统的应用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
“工业机器人听起来特别牛,实际上又笨又难用,远远达不到理想状态下人类帮手的效果。”邵天兰说,梅卡曼德要做的就是将“智能”赋予工业机器人,而应用场景主要是制造业与物流业中的上下料、码垛拆垛、装卸车、装配等。
奔着解决问题去
既能在金库码钱也能在砖厂搬砖,既能检测汽车电池也能给浴缸钻孔还能码放5800元一箱的五粮液……上千个应用场景,都能看见梅卡曼德AI机器人忙碌的身影。
涵盖汽车、物流、金属加工、家电、3C、锂电、光伏等十几个不同行业,上汽、蔚小理、丰田、宁德时代、美的、格力、富士康等头部企业都是梅卡曼德“朋友圈”的在线互动好友。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和睿工业数据统计,自2020年以来,梅卡曼德一直是中国3D视觉引导机器人市场第一名,市场占有率接近40%。
梅卡曼德曾在一年半时间内,连续拿下4笔大额融资,背后站立着美团、红杉、源码、英特尔资本、IDG 等顶级资本集团;还以一己之力抬高行业“天花板”:目前,梅卡曼德产品已进入中德日美韩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众多“灯塔工厂”,服务100+《财富》500强客户,在机器人3D感知、视觉和机器人算法、机器人软件等领域积累深厚。
这些“硬核”成绩单,梅卡曼德是如何拿下的?
邵天兰说,梅卡曼德追求的事一直很简单:“让机器人用起来”。“通俗地讲,就是能干活儿。”他说,这句大白话听起来非常朴素,但却是整个行业追求了几十年仍在努力做的事。
专注自身擅长的事,先找到有价值的场景形成足够竞争力,再快速迭代、逐步扩展。他简要概括了梅卡曼德的发展逻辑,“我们做自身最擅长的即机器人的传感、感知、规划和决策部分。”
“机器人需要智能,工业终将拥抱AI。”邵天兰强调,AI机器人一定要在解决问题中产生实际价值,它不能停留在实验室里,也不能停留在展示视频里。因此,自创立之初,梅卡曼德就专注机器人眼、脑、手技术自主研发,以通用机器人“眼脑手”全栈AI能力以及产品、服务、生态等全方位优势,躬身入局。
简而言之,梅卡曼德要做的工作,就是让机器人拥有“眼睛”和“大脑”,完成替代人力的复杂操作。
“梅卡曼德的AI视觉系统能够应对钣金件反光、异形、乱序堆叠等复杂工况,在大于3米的距离下精准识别钣金件及其关键特征,视觉精度达±0.5毫米。”邵天兰以WAIC 2025展台中的AI视觉引导钣金件深筐无序上料应用场景为例解释说。
抢占先机,不仅需要顶尖的技术嗅觉,更要有将理想落地的商业智慧。
“在创业初期,AI和3D视觉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极其少见,客户对此几乎完全不了解。很幸运,梅卡曼德率先做出了能规模化落地的产品,进入了技术、产品、业务、资本领先的正向循环。”邵天兰说。
具身智能黄金赛道
2025年,被业界称为具身智能元年。当“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人工智能从屏幕里的虚拟算法向实体智能的革命性跨越。
“不久,当你走在北京或上海的街头,或许会看到机器人牵着孩子过马路,也可能在便利店被机器人提醒‘咖啡第二杯半价’。”邵天兰说,具身智能的终极意义,或许不在于“机器替代人类干活儿”,而是拓展人类能力的边界。
现在,人机共生的新叙事正在徐徐铺开,而唯一的问题是:大家准备好迎接这个未来了吗?
“过去9年的积累,让我们在冲向具身智能这一智能机器人终局的过程中‘上桌’了,并且获得了一个好的位置。”邵天兰说。
如何“上桌”?10年前的自动驾驶已经证明:谁先把业务跑起来,谁就能先积累数据、验证模型、落地场景,谁就能笑到最后。今天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也是如此。
“工业与互联网等其他高新技术行业不同,其行业特点要求我们在‘仰望星空’的同时必须‘脚踏实地’。”邵天兰说,从大脑的决策到小脑的控制,他们企业更关注背后的技术能否实现可复用性,能否切准客户降本增效的痛点。
“我们已系统性布局具身智能技术,自主研发了‘手眼脑’平台(含Mech-GPT多模态大模型、高精度3D相机、多指手),具备理解、识别、操作能力,泛化性强。”邵天兰介绍说,梅卡曼德是全球为数不多的真正把具身智能机器人做成跨行业、多场景、大规模落地的先行者。
以落地汽车行业为例:梅卡曼德自研通用机器人“眼+脑”已在汽车行业实现跨场景、大规模落地,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生产、组装装配,以及冲压、一体化压铸、焊装、电池、总装、质检等汽车制造全流程工艺段。
“完成从实验室到场景落地的裂变,需要我们真正地把产品做好、把服务做好、把交付做好。”在邵天兰看来,不断拓展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场景,等风来的时候,自然能“送我上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