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邓淑华
今年上半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83亿元,新签约合同项目40个、总投资额106.5亿元,58项高频事项“一网通办”率95.17%,新增经营主体1016家……咸阳高新区交出一份份亮丽的“期中答卷”,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创新生态活力迸发,民生福祉持续升温。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咸阳高新区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立区之本,围绕“3+4+2”产业体系(“3”是打造电子显示、生物医药、新材料3个优势产业,“4”是培育氢能、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数字文化、人工智能4个新兴产业,“2”是改造升级纺织、食品2个传统产业),着力强链补链延链,壮大优势产业。
今年上半年,咸阳高新区出台《咸阳高新区稳增长工作若干措施》,设立2000万元专项资金,从产值增速9个方面精准发力;电子显示、生物医药、新型合成材料三大优势产业分别实现产值71.07亿元、13.52亿元、17.51亿元,占比咸阳高新区工业总产值55.7%;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新增产值2.7亿元;G8.5+基板玻璃项目“五热三冷”生产线投产,黄河轮胎特种设备产服一体化(一期)等重点产业链项目取得突破。
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咸阳高新区落实陕西省、咸阳市深化高质量项目推进年部署,制定《深化高质量项目推进年2025行动方案》,实施重点项目94个,今年上半年开复工65个,开复工率69.15%;34个陕西省、咸阳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71.01亿元;软性角膜接触镜、富泰明通高压绝缘子生产线等6个项目建成投产,预计全年建成项目超过10个。
创新生态活力迸发
不久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旗下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向凯迪西北橡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迪西北橡胶”)赠送锦旗及感谢信,称赞其在AG600“鲲龙”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研制中的卓越贡献。凭借多项关键技术突破,凯迪西北橡胶成为保障“鲲龙”安全飞行的核心配套力量。
咸阳高新区一大批科技企业在持续夯实技术底座。陕西晶彩明为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在光学功能薄膜领域的技术突破,成功研发出国产首款偏光增亮膜产品;陕西科瑞迪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成为高端力学环境试验设备领域国产化替代的中坚力量;咸阳诚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今年2月正式投产,专注于信创电脑研发、生产和制造,为区域实现国产化替代和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以来,咸阳高新区以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为抓手,全力保障交大创新港咸阳新区建设;推动西安交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智能农业装备研究院落户,与西安交通大学签署“三池一机制”战略合作及共建金属材料概念验证中心协议,协助3家企业筹建陕西省概念验证中心进展顺利,与5家职业院校建成省级产教联合体3个;常态化开展双创活动13场,对接科创项目线索40个,成功签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mRNA疫苗载体等项目23个。
今年上半年,咸阳高新区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新增入库高新技术企业3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0家、瞪羚企业13家,获批陕西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陕西省先进级智能工厂8家、陕西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3家,获各类知识产权275件(发明专利69件)。
超前布局未来产业,中国西部AI创新港今年5月已建成,氢能质量技术创新园正在探索“制、储、运、用”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民生福祉持续升温
高新区要有创新的锐气、发展的朝气,还要有生活的烟火气。
5月1日,中国西部AI创新港对外开放,“大秦AI嘉年华”活动反响热烈,日均接待访客超千人次,累计吸引游客3万余人次,网络曝光量突破8000万次,形成现象级IP。
咸阳高新区坚持“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今年上半年,西部科技创业湾、西安交大创新港咸阳新区等4个重点单元规划及河堤路改造拓宽等专项规划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咸阳高新区推进城市“三大工程”,平安里、幸福里2个保障房项目将于第三季度建成投用。咸兴大道提升改造等4条道路7月底前通车,G30连霍高速阜寨出入口建设顺利。兴平实验二小及西吴文化宫升级改造将于8月底前交付,西橡医院迁建稳步推进。高新福朋喜来登酒店、咸阳国际丝路交流中心将于10月投运。
以企业和项目满意度为导向,咸阳高新区积极践行“墙内事帮办、墙外事包办”,打造“用新办”政务服务品牌,全程电子化登记率超80%,推行预审服务、容缺受理,用地规划、工程规划、施工许可等手续办理时限平均缩短68%。咸阳高新区还优化“项目管家+企业管家”服务,开展“双包一解、青年结对帮扶”等活动,为35家企业争取奖补资金5727万元,解决企业项目问题2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