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争粉
2025年,成都高新区以四川省“双向揭榜挂帅”机制为重要切入点,将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相结合,持续探索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创新发展路径。
作为四川省“双向揭榜挂帅”机制的核心承载区,成都高新区揭榜成效斐然:3个批次累计落地“成果找市场”项目26个,“企业找技术”项目30个,预计投资总额达15.9亿元。其中,“成果找市场”项目在四川省占比超50%,为全省排名第一。如今的成都高新区正在从策源端、转化端、生态端出发构建“中试为核三端发力”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持续不断地将创新成果从“书架”搬上“货架”。
设立12 亿元专项资金池
“双向揭榜挂帅”是2025年四川省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而实施的一项创新机制。该机制分为“企业找技术”和“成果找市场”两条路径,一方面鼓励企业提出关键技术难题或重大创新需求;另一方面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高校、科研院所及各类创新团队发布前沿核心技术及成果,并分别公开向社会寻求合作。
为促进合作达成,推动项目落地,四川省、成都市及成都高新区与四川天府新区共同设立12 亿元专项资金池,为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在政府部门组织下,通过“发榜—揭榜—定状”等环节,选定支持项目。
项目落地需要选定注册在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或者绵阳市的企业作为实施主体。按照“总额核定、分期拨付”的原则,对揭榜项目给予最高可达项目合同总金额40%的资金支持,单个项目支持金额最高可达2000万元。旨在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有效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截至8月1日,“双向揭榜挂帅”发布了3批榜单,均已完成揭榜。坚实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营商环境,让很多揭榜项目纷纷选择落地成都高新区。
据了解,第一批榜单中,成功揭榜“企业找技术”项目9个,占比四川省同类项目总数47%,预计获支持资金1.1亿元,金额占比达60%;“成果找市场”项目10个,占比总数63%,获支持资金1亿元,金额占比60%。双项指标均以超六成占比领跑四川省,凸显其在创新资源聚合与成果转化中的核心优势。
第二批榜单中,“成果找市场”落地项目8个,预计投资金额2.4亿元;“企业找技术”落地项目12个,预计投资金额2.3亿元。
第三批榜单中,“成果找市场”落地项目8个,预计投资金额2.7亿元;“企业找技术”落地项目9个,预计投资金额2.3亿元。
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通过“成果找市场”真正变为成都高新区的产业发展动力。
同样,成都高新区企业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欧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通过“企业找技术”成功找到星间激光通信终端研制技术、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的胃肠道固体制剂定位可控释放技术,奋力在国际一流技术市场抢占先机。
“临门一脚”解决转化难题
借力“双向揭榜挂帅”机制,成都高新区为很多科技成果转化踢出“临门一脚”,使原本沉淀在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快速走上产业化“快车道”。
作为四川省政府批复建设天府实验室的4个方向实验室之一,天府绛溪实验室入选首批榜单的“混合光子集成的近红外多波段探测芯片项目”,通过核心技术解决了高光谱成像系统受限于分光系统导致的体积大、质量重等难题,已实现农作物状态监测、伪装识别等应用场景演示。
“该项目在前期科研攻关中已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真正实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仍面临工程化瓶颈与产业对接难题。”天府绛溪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借助“双向揭榜挂帅”机制发榜,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后来,天府绛溪实验室与上海卓谱微电子与海南华创九州光电取得联系并建立合作意向,实现应用场景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打通了从关键技术验证、产品测试到中试生产的转化链条。目前,“混合光子集成的近红外多波段探测芯片”已签约即将进入量产阶段,成功突破高光谱成像设备小型化瓶颈,并完成农业监测与伪装识别验证。
为了让创新成果走上“货架”,清华大学通过“双向揭榜挂帅”机制发榜“硅基高集成射频毫米波芯片项目应用与产业化”项目,该项目基于成熟的CMOS工艺制程,攻克了星网星载应用的4通道8波束毫米波相控阵幅相调节芯片等关键技术,亟待完成产品化和产业化。
最终,清华大学与成都博瑞微公司快速达成合作,一方面建立联合研发团队进行协同攻关,完成“初样+正样+定型”的设计流程,开拓出星载毫米波相控阵芯片的新型产品线。另一方面,通过博瑞微的公司化运作,实现相控阵芯片产品在低轨卫星通信等领域的应用拓展和市场销售。
“转化后形成成熟的产品体系,预计可以在3年后突破6000万/年的销售额,其技术的成熟,也可以极大服务于我国的星网等建设,具有很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博瑞微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通过“双向揭榜挂帅”机制,成都九洲电子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九洲电子”)尝到了“企业找技术”的甜头。
成都九洲电子是一家深耕高端装备保障、通信网络安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根据客户需求及企业战略发展布局,企业急需一种模型/算法,对特定电磁目标进行有效监控,快速精准识别和验证。
“正当企业在四处搜寻具备该技术能力的团队时,恰逢四川省征集‘企业找技术’揭榜挂帅需求。”成都九洲电子相关负责人说,企业通过“企业找技术”发榜,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到了最佳技术提供团队,而且通过公开的揭榜挂帅方式帮助发榜方进行了品牌宣传,提升了企业知名度,更为发榜方提供资金支持,减轻了企业资金压力,坚定了企业创新发展战略决心。
专班负责“四链”融合
成都高新区经过30余年发展,已逐步形成具有高新特色的“3+6+6” 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四川省、成都市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最好、科技创新实力最强、企业活跃度最高的区域。该高新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数字经济三大支柱产业以及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绿色氢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与“双向揭榜挂帅”机制支持方向高度契合。
为确保“双向揭榜挂帅”工作部署顺利实施,成都高新区设立工作专班,建立专业执行机构,对榜单项目提供全周期一站式服务保障,充分利用产业资源与科创资源,开展“四链”融合创新实践。
例如,面向“四链”针对性开展需求征集,择优推荐。在创新链方面:由科创部门牵头负责“成果找市场”,向该高新区68家创新平台尤其是7家战略创新平台等创新策源地,征集优秀技术成果,发布成果榜单。在产业链方面:由产业部门向服务企业宣贯“企业找技术”“成果找市场”相关规则,征集技术需求,落地转化科技成果。在资金链方面:依托“资助—种子—天使—创投—产投—并购”全生命周期资本服务体系,为优质科技成果浇灌金融“活水”。在人才链方面:以人才政策和“成果找市场”牵引,吸引国内外人才带着优秀技术成果落地成都高新区。
分工协作让“四链”高效联动,撮合揭榜。“由区级专班统筹榜单情况,将发榜项目按产业领域交由对口产业部门牵头跟进,解决在揭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没有意向揭榜单位的项目,发动‘四链’资源进行撮合,确保项目顺利落地。”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充分发挥“四链”优势,配合项目实施攻坚。由执行机构对签约项目进行长期跟踪服务,发挥成都高新区“四链”独特优势,尽力协调资源解决项目实施主体的相关诉求,让企业能更加专注于项目攻坚。
“未来将进一步优化‘双向揭榜挂帅’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拓展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吸引更多国内外优秀科研力量参与高新区的建设发展,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而不懈努力。”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双向揭榜挂帅”的强劲推动下,成都高新区的科技创新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