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1日
第A4版:关注

国际开源合作将打破技术垄断藩篱

  AI制图:王查娜

  ▶  杨冰夷

  在近日举行的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动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联合中国10家头部开源社区,发布了《国际人工智能开源合作倡议》,旨在促进全球共建人工智能开源开放生态。该倡议提出五大合作方向,为国际开源合作指明了清晰路径。

  第一,引领创新,驱动技术新突破。鼓励开源合作创新,分享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与技术经验,缩短创新链路。通过共享前沿人工智能技术,激发创新活力,降低技术门槛,进而提升各方人工智能技术水平,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

  第二,培育生态,探索共治新路径。支持开源基金会等开源组织加强沟通交流,打造开放包容的国际开源社区。社区需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促进算力开放、数据共享、算法开源和应用探索,引导人工智能标准共建,实现开源生态与标准化进程协同发展。如此,便能为全球开发者提供开放便捷的交流平台,营造友好的开源合作环境。

  第三,赋能转化,加速应用新进程。加快人工智能创新前沿技术成果转化,促进智能体协议等基础规则共识互认,探索从研发端到产业应用的高效落地路径,以开源协作机制弥合技术研发与市场应用间的鸿沟。同时,鼓励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充分发挥其商业价值与社会效益,促进产业创新升级。

  第四,守护权益,尊重创新价值。知识产权保护是确保开源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尊重各方的知识产权,鼓励行业自律,支持开源许可协议跨境互认和合规使用,促进开源标准制定,保护开发者和社区的合法权益。此外,鼓励理性、科学、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开源应用。

  第五,开放共享,普惠全球新未来。秉持“智能向善”理念,鼓励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开发者参与跨界合作,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全球开源共融共建,加快培育各类开源领域人才,让各方共享人工智能技术红利。

  此外,国际开源合作具有深远意义。主要表现为:

  一是打破技术垄断,促进发展平权。开源框架、模型与数据集通过开源社区实现低成本分发,使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和开发者能够即时获得前沿研发技术与算法基础设施。这显著弱化了“技术壁垒—资本壁垒—数据壁垒”的叠加效应,推动技术平权。依托开源基金会、多边技术联盟、国际多边机制等新型载体开展开源治理工作,能帮助发展中国家在许可协议、伦理规范、合规使用等方面获得平等发展权和话语权,推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从“单极主导”转向“多元共治”。开源社区开放场景,可实现本地开源人工智能场景落地,在促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千行百业的同时,将技术能力下沉至医疗、教育、农业等传统技术“洼地”,促进人工智能技术普惠发展,进一步弥合数字鸿沟。

  二是加速创新迭代,形成开源产业生态。通过开源合作,开发者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助全球共享的代码、算法和数据资源,快速掌握前沿技术,避免重复劳动,从而加速技术迭代和创新。这有助于产业拥抱新兴技术,中小企业和初创团队可以利用开源资源快速开发应用,推动精细化产业分工,形成开源产业集群。国际开源合作还促进了人工智能标准的共建,各国开发者在合作中交流经验,共同制定技术规范和标准,通过应用层面的扩展逐步构建应用层面的“事实标准”,促进不同系统间的集成与兼容,推动开源生态与标准化进程协同发展,为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从而逐步壮大人工智能开源产业生态,促进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重构全球产业链,提升协同效率。开源已成为重塑全球产业链、突破技术壁垒的关键杠杆。借助国际化开源社区,各国开发者共享代码、数据与标准,形成“去中心化”技术生态,显著削弱对单一国家或企业的路径依赖。开源提供了低成本甚至零成本获取先进技术的机会,有助于形成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帮助研究人员、开发者以及企业自由访问和利用现有的人工智能算法和技术,减少重复开发成本,提高整体研发效率。开源治理机制将技术决策权下沉至全球人工智能开源社区,促使各国开发者都可基于开源模型持续推进技术迭代升级,拓宽技术使用群体和场景,构筑韧性更高、协同更畅的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新格局。

  (作者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工程师)

2025-08-11 6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content_155091.html 1 <p>国际开源合作将打破技术垄断藩篱</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