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争粉
未来产业,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前沿阵地。
今年年初,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未来产业发展研究(2025)》显示,2024年,我国未来产业产值规模约为11.7万亿元,2025年预计达到13.4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5%左右。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空间等高成长赛道有望率先形成新支柱产业。
国家高新区作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主阵地,积极谋划、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加速打造未来产业“试验场”。
打造未来产业“试验场”
乘坐无人驾驶汽车、打空中的士出行、与人形机器人聊天……“十四五”期间,越来越多未来产业黑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进人们的生活。
“未来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颠覆性强、不确定性高、生态属性强等特征。国家高新区作为我国产业创新高地,是当地创新要素集聚最浓、创新能力最强、创新生态最优的区域,在培育未来产业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副总经理曹善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今年8月,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北京市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提出,将通过16条措施,促进未来产业实现从研发创新、企业生成、业态培育到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支撑北京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比如,对于企业关心的融资问题,《若干措施》提出,推动形成更具前瞻性、针对性和包容度的投融资服务新体系,科技、经济和信息化等主要产业部门投向未来产业的资金比例不低于20%。
2024年10月,武汉东湖高新区(又称“中国光谷”)发布中国光谷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将不断健全七大要素,推进实施八大行动,打造“科研—转化—加速”光谷未来产业培育机制,力争率先在通用人工智能和先进半导体赛道打造2个1000亿元未来产业集群。
2024年5月,西安高新区发布的《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信息、未来空间、未来智造、未来健康、未来能源、未来材料六大领域,为未来产业的发展明确了思路、划定了重点、装上了“加速器”。
济南高新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启动未来产业先导区创建,成立未来产业联盟,谋划“3+X”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动新型工业软件、第三代半导体、细胞与基因技术等未来产业布点、成链、建群,量子信息产业初步形成通信、测量、计算链式布局,空天信息产业卫星制造、平台建设、场景应用等全环节加快贯通,15个集群入选山东省未来产业集群。
“高新区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具备布局未来产业的多重优势。”西安创新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常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比如,高新区集聚了大量科研机构、高校和科技企业,具备坚实的技术创新基础和协同创新能力;高新区在政策、土地、资金等要素配置上具备较强的制度灵活性和资源整合力,能为未来产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支持;高新区长期承担着国家新兴产业发展“试验田”角色,体制机制相对成熟,具备率先探索未来产业孵化以及后续产业化路径的能力。
“国家高新区作为链接科技创新与产业落地的关键平台,是承接未来产业落地和示范的首选区域。”朱常海说。
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
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先行先试,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如今,一大批国家高新区正在积极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探索未来产业创新模式。
今年5月9日,北京市未来产业先导区启动仪式在中关村科学城中关村壹号举行。北京市提出率先在海淀区、昌平区启动创建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标志着北京市全力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未来产业创新生态。
上海张江北部核心区,银灰色建筑群嵌着蓝色标识“未来产业先导区”。这片专门规划的未来产业承载地,正是张江优化科创布局的最新手笔。其中的代表作就是被业界所熟知的“张江机器人谷”。在张江,已集聚国地中心、智元、傅利叶、开普勒、蚂蚁灵波、绿的谐波、步科自动化等具身智能产业链企业70多家,其中整机上下游企业50多家,初显集聚效应。
安徽省首批10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在量子科技、低空经济、通用智能等前沿领域加速突破,2025年第一季度已实现产业规模196亿元,形成“源头创新—技术转化—场景应用—产业集群”的完整培育链路,为全国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安徽范式”。其中,合肥量子科技先导区依托位于合肥高新区的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集聚产业链企业72家,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10.1亿元,计划到2027年建成全国量子科技与产业中心,集聚企业超150家。
构建未来产业创新生态
“‘十五五’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塑造未来新优势的关键阶段,高新区在未来产业布局上要聚焦源头创新,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支持原始策源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打造未来产业策源地。”朱常海表示,同时要构建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探索制度创新先行先试,在空间规划、要素配置、监管机制等方面打造未来产业发展新场景,在新质生产力塑造中实现重点领域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跃升,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朱常海说。
“未来产业需要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共同参与,要让企业家走到创新前端,开展市场导向的新型研发模式。”曹善平表示,同时加强独角兽企业等主体挖掘培育,建立常态化精准挖掘机制,从创业热点领域发掘未来产业萌芽。
同时,曹善平建议探索未来场景+试点示范+推广应用的全周期场景推进机制,加大场景开放力度,实现新技术新产品在真实环境的反复试验,加速前沿科技应用迭代与产业化;未来产业发展具有不确定性,需围绕市场准入、监管创新、制度供给等方面,探索未来产业治理创新,建立多方参与、有效协同的多元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