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孙立彬
近期,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西林县持续出现大到暴雨、局地特大暴雨,引发山洪灾害。由科大讯飞打造的智能叫应系统先后触发“准备转移”和“立即转移预警”程序,即刻向57名相关责任人共发送114条实时预警信息,提示泥洞屯山洪灾害危险区降雨量已超预警指标,提醒注意加强山洪灾害防御,做好人员转移避险工作。最终,危险区89户361人全部转移至临时安置点,成功避险1起山洪灾害。
科大讯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是智慧水利在防洪减灾领域的典型应用之一。事实上,在国家数字化战略与水利高质量发展政策驱动下,我国智慧水利已形成“顶层设计—基础设施—重点应用—公共服务”全链条布局,并在防洪减灾、资源节约、生态保护和民生服务等方面展现出显著的综合效益。
智慧水利什么样
智慧水利是指利用物联网(IoT)、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水利对象及活动的透彻感知和全面互联,为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领域的水利业务提供智能化决策、精细化管理和泛在化服务,从而全面提升治水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国际数据公司(IDC)中国助理研究总监孙吉峰表示,经过多年建设,中国水利信息化已有了长足进步,建设了覆盖全国江河湖海的监控网络,目前水利信息化建设迈入“智慧水利”全新发展阶段,为“水治理体系和水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抓手。
以科大讯飞的智慧水利解决方案为例。该企业打造了“一平台三中台2+N应用”综合解决方案,实现水利场景数字化、模拟智慧化、决策精准化;汇聚融合各层级、各业务领域的水利数据,挖掘数据新价值点、搭建数据新应用场景,从而构建覆盖流域、省级、市级、区县级智慧水利解决方案;服务于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与调配、水工程运行管理、水行政执法、水利公共服务等水利业务。
科大讯飞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科大讯飞在全国各地已经打造了数字孪生引江济淮、数字孪生龙云灌区等一系列行业标杆项目,形成了包含灌区、流域、枢纽、水库、湖泊等水利对象的典型案例,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例如,科大讯飞承建的安徽省水利信息化省级共享平台构筑了一张全天候智慧防汛网,为防汛工作装上了水利“超脑”。通过该平台不仅解决了信息分散、系统分割、安全薄弱、共享不足等问题,还实现了全天候在线监测和自动预警,推动防汛调度工作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
不过,我国智慧水利建设也存在不足。孙吉峰说,一是感知覆盖不足,50%的中小河流没有监测设施、大部分中小水库和堤防未开展安全监测,而且设备接口、标准不统一,导致水利行业在数据获取、分析和应用方面自动化率不高。此外还存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水利数据整合与共享程度不高,影响了数据的综合价值利用。二是智能化程度不足,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能力在流域防洪、决策调度、水利工程、预警预案、安全监测等方面落地不足。三是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在覆盖范围、功能完善度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智慧水利市场巨大
近日,IDC发布的《中国智慧水利市场份额,2024:政策、技术双重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智慧水利市场规模达102.3亿元。
同时,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水利建设投资创历史新高,实施水利工程项目4.7万个,完成水利建设投资额1.35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智慧水利相关项目占比显著提升。
IDC认为,中国全面推进流域、水网及工程数字孪生建设,扩大数字孪生技术在水利领域覆盖范围和应用深度,确保每条河流、各级水网和每座工程都能实现全面覆盖和高精度、高时效的数字映射。同时,开展“人工智能+水利”专项行动,构建水利大模型的应用框架,打造智能防洪、水网调度、河湖监管、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等一批示范性应用场景。
孙吉峰表示,中国智慧水利行业正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水利领域的数字化投资占比逐步提升,为智慧水利市场带来机会。
具体看,“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系统建设:未来水利监测感知系统的建设会进一步加大,以提升监测感知系统的覆盖范围和监测精度,确保数据获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数字孪生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将增强对接入数据如航拍数据的处理,基于机理模型的仿真技术应用于水利数字孪生领域,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数字孪生水利将围绕监测感知、数据底板、模型平台和智能应用进行建设。
数据整合与共享:未来市场机会包括通过建设统一数据标准,建立“一数一源”机制,推动省市县三级数据仓共享;跨部门联动,推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水利数据整合与共享,如打通水利与气象、环保数据接口等。
人工智能赋能智慧水利:2025年水利部工作会议强调推动“人工智能+水利”行动,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大模型技术采用度逐步提升,实践方面包括基于水利大模型、水利知识库,实现水利知识问答、政策解读、公文助手、信息抽取等功能,为水利行业客户提供智能服务、办公辅助和决策支持。
据了解,未来3-5年,我国智慧水利将由“框架建设”进入“深度应用”阶段,围绕“数字孪生+大模型+全域感知”的技术主线,辅以“标准统一、数据共享、基层赋能、安全可控”四大保障,推动我国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