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正喜 程清荣
近年来,徐州高新区大力引进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自主创新成果、能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加速人才集聚地、创新主阵地建设,实现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双提升。徐州吉安矿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安科技”)就是园区引进的具有代表性的一家企业……
7月14日清晨,在位于徐州安科园的吉安科技,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教授、吉安科技董事长任万兴刚从哈萨克斯坦出差归来。前一天,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哈物流园,他结合当地煤矿地质条件提出定制化解决方案,“我们愿通过技术输出与本地化合作,助力哈方提升能源安全与生产效率,实现互利共赢。”
用技术浇灭自燃煤火
煤为何会自燃?
当煤在空气中氧化释放的热量无法扩散且积聚到着火点时,便会自行燃烧。“每年因煤自燃损失的煤炭相当于一座大型矿井产量,更是威胁着矿工的生命。”2004年,任万兴还是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当他得知某煤矿事故后攥紧拳头:“不能让悲剧重演。”
从此,任万兴一头扎进煤自燃机理研究之中,从微观煤氧复合到宏观火区蔓延,这种探索经常通宵达旦。2008年读博士期间,他带领2名伙伴以15万元启动资金开始创业,从国内空白处切入研发泡沫抑尘技术,在煤自燃与粉尘防治领域摸索。
2011年的河南安阳矿区试验成为关键节点。因实验室环境与现场工况差异,设备下井后无法运转。傍晚18时升井后,任万兴当即带队驱车回徐州取备用设备,一夜往返1200公里,次日早8时赶回矿区即刻下井安装。“或许是上天眷顾,试验成功了。”这标志着技术突破,也让研发团队迈入新阶段。
2013年,吉安科技注册成立;次年,该企业团队研发的“泡沫凝胶防灭火技术”投放市场。此后,吉安科技发展提速:2018年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3年年底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4年入选“江苏省瞪羚企业”。
把论文写在自燃火区
同事们称他“灭火员”,矿工们称他“逆行者”。任万兴深知科研与现场隔着“最后一公里”,必须用脚步丈量。
2012年,贵州某煤矿降尘试验效果“打折”,任万兴带团队驻扎在矿区一个多月,每天下井12小时,第47次调试终获成功;2015年山西废弃巷道着火、2016年邢台煤矿采空区火情、2017年宁夏工作面火灾……每次火情,他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最长在井下连续鏖战50小时,吃睡全在狭窄的避险硐室。“自燃火早灭一分钟,矿工就多一分安全。”任万兴笑容淡然,眼神却坚毅。
如今,由吉安科技控股的中能汇博安全技术(徐州)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能汇博”),已获江苏省检验检测资质及国家CMAC服务认证。200余台精密仪器支撑着煤炭数据检测与创新实验,30多名硕博组成的团队成为国内最大民营煤自燃研究力量,开发出全系列复合胶体材料。团队还建立涵盖近200座煤矿煤质、气体等数据监测大模型,为技术落地筑牢根基。
针对矿井、储运、煤矸石山等不同场景的自燃问题,中能汇博研发的“全无机材料化学自发泡快速充填技术”,解决了传统有机材料的安全隐患,构建起专利护城河。目前,近30种灭火新材料与五大核心技术已走进600多座矿井,创造数百亿元经济效益。
科研不止育人不息
作为领军人才,任万兴组建的科研团队吸纳化工、机械、计算机等多领域人才,这支年轻队伍正在为煤炭安全发展持续发力。今年6月,在智利 Chuquicamata铜矿项目评审会上,任万兴现场手绘通风网络图,提出通风与除尘一体化“中国方案”,令当地工程师惊叹。
成立12年的吉安科技,已从单纯销售灭火材料转向“产品+服务”模式。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三大产品体系涵盖煤自燃探测、防治材料、施工装备,可提供从监测预警到灾害治理的全链条方案。
此前,吉安科技研发与销售总部在徐州,生产基地在外省,多有不便。近期,吉安科技在徐州高新区获批64亩地块使用权,将建设新厂区,破解空间瓶颈。
“煤自燃防治和粉尘治理需求巨大。”任万兴说,依托高学历人才支撑,企业正聚焦自燃煤火预防与粉尘治理,其自主研发的智能火灾监控系统已实现气体、温度实时监测,必要时可自动避险灭火。
近日,由吉安科技参与研发的“煤层自燃致灾机制与复杂火区高效治理关键技术”,已提名202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唯有创新才能立足。”任万兴满怀信心,“我们要从‘小巨人’成长为制造业‘单项冠军’,让煤自燃灾害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