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洋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即将启航的交汇点,低空经济正以“空中新赛道”的姿态,为城市治理、产业升级、民生改善注入全新动能。在近日举行的2025中国互联网大会低空经济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如何推动低空经济既要“飞得多”更要“飞得稳”话题,展开交流。
低空天“路”不是坦途
“我们常把低空行业和自动驾驶、电动汽车行业进行类比。三者虽有相通之处,比如都涉及‘无人’概念,但差异也很明显:地面交通的路早已存在,而天上的‘路’是全新概念,这就导致两者在安全定义、管理模式上大不相同。如,开车无须提前报备路线,但低空飞行必须报备;地面事故多为碰撞,而低空安全还涉及空域管控、实时追踪等问题,在低空领域更需警惕。”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CTO)杨海明说。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深思实验室主任杨军进一步介绍说,低空经济核心活动空间在1000米以下,部分试点城市开放场景甚至在600米以下,而这一区域属于典型的对流层,与万米高空的平流层差异显著。平流层空气流动稳定,环境相对简单;对流层则因温差存在大量上升下降气流,且近年来强对流天气频发,这些都让对流层飞行充满挑战。尤其是在城市上空,夏季楼宇空调等热源形成的热岛效应会引发复杂气流,加上高楼林立产生的“城市峡谷风”“建筑绕流风”,给飞行控制和路线规划带来诸多新难题。因此,低空飞行的挑战远大于高空飞行。
针对这些挑战,深思实验室建设了全球首个低空复杂环境模拟装置“风矩阵”(即对流层风洞)。该装置于2021年谋划、2022年动工,2023年投入运行至今已满负荷运转一年多,为众多头部企业提供测试服务。“风矩阵”通过X、Y、Z这3个方向的风机阵列,可模拟垂直风、上升下降气流等复杂风场,这是传统航空风洞所不具备的却能精准应对低空经济的环境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地面有完善的道路、红绿灯,甚至车路协同系统在持续升级,但空中是全新领域,不仅投资规模巨大,而且相关标准亟待明确。
“安全健康”成为行业发展主旋律
相比2024年更多地是“大上快上、全面试错”,今年低空经济的主旋律是“安全健康”。“无安全,不低空”已为低空经济定调,“先载货后载人、先隔离后融合、先远郊后城区”18字原则则为低空经济划出一条不可逾越的安全红线。
杨海明表示,低空飞行的全过程涉及多重安全:飞行器物理安全、航路安全、空间环境安全、公共安全(飞行器与地面的互动),以及信息安全。这决定了低空基础设施的安全建设需要融合新技术。比如运营商正在推进的5G-A、北斗、卫星通信等,目标是构建一个涵盖通信、感知、导航、气象、监管、人工智能(AI)的综合体系。同时,“空域建模也是一大挑战:地面建模是三维的,但空域尺度更大,还涉及地球球面特性,加上动态气象条件(早晚差异、局部气候),复杂度远超地面。”杨海明表示,这需要两种融合:一是网络融合,通过整合现有通信手段,实现低空场景的全域覆盖;二是应用融合,将通信、导航、气象等应用整合,形成“五网合一”(通、导、监、气象、算力)能力,为低空飞行提供管理服务保障。
“我们可以从3个层级理解安全:一是自己认为自己很安全,二是别人认为自己很安全,三是自己认为别人很安全。”中航(成都)无人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设计师郑勇峰建议,一是加快制定低空经济领域传感探测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二是开展低空监管网络试点。三是组建反无人机系统。四是加快无人机相关检测能力建设。五是制定低空飞行器航路规划。
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所主任工程师王琦表示,低空经济既要“飞得多”更要“飞得稳”,而支撑这一目标的关键,离不开空域管理、飞行管理、安防监管这三大环节,以及数字化基础设施和低空航空装备两大支撑。
当前,如何利用5G、AI等技术满足不同高度、不同业务场景下的通感导监需求,以及数据汇聚所需的数字化平台,是探索的重点。同时,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电磁安全等问题也需同步关注。
“基于此,我们提出‘低空智联网’框架,其核心是具备通信、感知、导航、计算四大能力:通信用于传输飞控数据、运行识别信息等;感知实现对飞行器的探测、识别、追踪;导航构建三维高精度服务;计算能力为飞行器提供算力支持。从技术路线看,未来低空通信将从现有Wi-Fi、私有协议等向5G、5G-A演进,结合卫星通信实现广域覆盖,按不同高度分层分域部署;感知需融合雷达、光电、电磁监测等多种技术,针对不同场景组合应用,并联动反制系统;导航以北斗高精度为基础,辅以地面差分增强、视觉导航等,解决城市复杂区域的导航难题。”王琦介绍说。
王琦表示,低空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分阶段推进:第一阶段以示范验证为主,明确技术路线和标准;第二阶段实现规模化、常态化运营;第三阶段形成产业集群。而低空航空装备也将从单机向高载荷、远距离演进,从单机智能向群体智能升级,从短途遥控向远途自主发展。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戴炜表示,我国低空经济产业虽具备一定发展条件和基础资源支持,但仍然存在发展机制不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仍待提升等问题。围绕下一步低空产业可持续发展,戴炜建议,一是推进低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坚持低空科技创新引领。三是加强低空产业人才培养。四是拓展低空产品应用与消费。“要把低空经济和扩大内需相结合,加强前瞻性研判,深入拓展新兴服务、特色服务,布局新业态,破除需求侧限制低空消费的因素,在需求端培养新消费习惯,促进低空经济走向大众消费市场。”戴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