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叶伟
“今年上半年,我国光伏行业发展举步维艰,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光伏制造端各环节已从‘量增价减’转向‘量价齐跌’:制造端产量增速大幅度下降,甚至部分环节出现负增长;产业链各环节价格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在近日举行的光伏行业2025年上半年发展回顾与下半年形势展望研讨会上表示,下一步,要通过稳预期、拓场景双引擎支撑光伏行业发展。同时,要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引导光伏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实现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产量下降
近年来,我国光伏行业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应用市场等方面取得全球领先优势,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亮丽名片。但是,与会代表表示,光伏行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周期性波动,当前行业正处于新一轮深度调整期,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下降,是今年上半年光伏行业制造端的热词,电池片、组件的产量增速已下降到15%以下,多晶硅、硅片的产量已出现负增长。”王勃华说。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多晶硅产量59.6万吨,同比下降43.8%;硅片产量316.0GW,同比下降21.4%;电池片产量334.0GW,同比增长7.7%;组件产量310.0GW,同比增长14.4%。
光伏产品的出口量同样跌落。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6月,我国硅片、组件出口量分别同比下降7.5%、2.82%,电池片出口量同比增长74.4%。光伏产品出口额连续两年同比下降,2025年1-6月出口额138.2亿美元,同比下降26%。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高级工程师张金霞表示,随着全球光伏装机规模的快速增长,我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能加速扩张,行业供需失衡,企业被迫减产或停产。
光伏行业惨淡运行中也有亮点。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212.21GW,同比增长107%;累计装机规模突破1000GW,步入太瓦时代,相当于48个三峡水电站的装机总量。
王勃华表示,根据今年我国光伏装机规模上调预测,由此前的215-255GW上调至270-300GW。
价格走低
今年上半年,我国光伏产业制造端产量下降的同时,产业链各环节价格也在走低。
“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主流型号光伏产品的平均价格,较2020年以来最高价格降低88.3%、89.6%、80.8%、66.4%。各环节价格均已低于历史最低水平。”王勃华说。
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价格持续走低,导致光伏企业经营状况恶化。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在同期举行的2025光伏行业供应链发展(大同)研讨会上表示,光伏行业供需阶段性结构性失衡压力有待进一步缓解,非理性低价竞争导致产业链价格持续探底,部分企业陷入亏损困境,供应链稳定性受损,产品质量隐患显现。
王勃华表示,光伏全产业链各环节均陷入大面积亏损状态,亏损规模前所未有。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仅31家A股上市光伏主产业链企业整体营业收入1178亿元,同比下降24.5%;净亏损125.8亿元,亏损幅度同比增加274.3%。
“光伏企业生存面临着极大挑战,退市、破产、兼并重组增加。”王勃华表示,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有超过40家企业公告退市、破产或兼并重组。比如,爱康科技因资金链断裂和市场压力退市,金刚光伏因经营困难进入破产程序,弘元绿能接管无锡尚德经营管理权。
此外,曹仁贤还表示,国际竞争形势复杂严峻,关税壁垒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现象层出不穷,光伏行业“走出去”正面临着重大考验。
如何破局
光伏行业发展困境如何破局?与会代表表示,在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的同时,需进一步提振市场需求,带动光伏产业链价格持续回暖。
“要优化光伏产业结构,推动形成高效协同、动态平衡的光伏产业生态。”张金霞表示,要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通过完善投资准入、财税激励、绿色信贷等手段,引导落后产能退出,支持先进产能和差异化产品发展;要加强区域统筹与产业链协同,合理布局先进产能;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逐步建立覆盖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信息监测与公开机制,实现供需动态平衡,防止无序竞争和资源错配。
曹仁贤建议,要持续强化创新引领,以技术进步对冲成本压力,提升产品附加值,依靠技术迭代淘汰落后产能;要构建韧性协同的供应链体系,上下游企业需要加强信息共享、优化产业布局、加强行业协同,共同构建更具韧性的产业生态圈;要强化行业自律,企业应严格遵循行业规范与秩序,坚决杜绝低于成本价的报价,同时行业协会也要全力配合主管部门完善标准体系,强化自律监督,坚决遏制恶性竞争乱象;要积极开拓全球市场,探索多元化市场布局,深化本地化运营与服务,并强化国际标准话语权,持续提升中国光伏品牌的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
王勃华说,各地要落实《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光伏项目开发规则,促进光伏装机需求平稳释放。同时,光伏行业进行从“单一发电”到“多元融合”的价值重构,积极发展光伏+储能、光伏+制氢、光伏+零碳园区、光伏+绿色算力等场景,促进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