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4日
第A16版:先进制造

我国人形机器人亟待“破壁”前行

  ▶ 本报记者 邓淑华

  在此前落幕的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我国湖北省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专题展区成为展会焦点之一。湖北省22家企业联合展出了80余件创新产品,其中包括20台整机人形机器人,全方位展示了该省从核心零部件研发到整机制造、从场景应用到生态构建的完整产业链。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27.6亿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千亿元大关。

  业内专家表示,人形机器人作为全球范围内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正处于技术创新加速与市场规模化扩张的关键窗口期。

  拿下8个全球第一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院长刘胜看来,当今,全球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产业格局和生态体系。作为芯片与人工智能(AI)、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多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的集大成者,人形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其产业正在迎来爆发式增长,将对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

  “时代所向、大势所趋,人形机器人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湖北省委员会主任胡中海表示,“人形机器人产业既是科技革命的风向标,也是产业升级的加速器,成为全球创新竞争的焦点领域。”

  人形机器人融合了AI、仿生机械等前沿技术,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综合实力。与此同时,人形机器人在制造业、服务业、医疗康养等场景的深度应用,正重塑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

  令人震撼的是,中国人形机器人截至目前拿下了多个全球第一:全球首个全尺寸电机驱动奔跑人形机器人、全球首个泛化地形自主站立控制算法、全球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份额第一、全球首款会后空翻的电驱动人形机器人、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前空翻特技、全球首例多台多场景多任务人形机器人协同实训。在此基础上,中国人形机器人还拿下了第八个第一:全球最大的具身智能数据集。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表示,“这是由国地中心、5个创新中心和多个企业形成的丰富具身智能数据集。当前我国发布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的企业及机构众多,覆盖了跨领域企业、本土初创企业、高校研究院所、上游组件企业以及地方政府支持下的创新中心,产业参与热情高涨,相关技术和产品迭代迅速。”

  江磊表示:“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小脑’‘大脑’‘肢体’正在成为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引用的技术体系;核心组件安全有效供给,感知、控制、驱动、传动模块,在低成本约束下具有一定领先优势;拥有2-3家有影响力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了100多个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

  亟待解决四大关键问题

  我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已实现多项技术突破,但需要关注的是,当前我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尚处于应用示范与产业培育的初级阶段,在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链协同等方面仍存在诸多挑战与瓶颈,制约着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作为发展初期的人形机器人产业还面临诸多挑战,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复杂环境下的感知与决策的能力、成本控制及量产能力等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解决。”刘胜直言。

  江磊认为,人形机器人当前面临“一高五难”问题,即硬件门槛高,软件算法难、软硬解耦难、知识积累难、人才聚集难、安全应用难。

  “具体而言,硬件门槛高,是指同质化重复研发、中小企业创新难;软件算法难,是指动力研发周期长,容易摔倒、稳定性不够;软硬解耦难,是指软件开发等待硬件,软件低配、硬件高配、成本高;知识积累难,是指核心算法不公开,无法积累成果,力量分散,不能合成一股绳;人才聚集难,是指人才力量分散,不聚集,受BD标杆影响,国内人才难成;安全应用难,是指人形机器人的安全性受到质疑,科技与伦理难以取舍等问题。”江磊表示。

  当前,我国人形机器人要实现“破壁”,亟待解决创新、规模、标准、生态四大关键问题。

  “在创新方面,原创性技术需要‘破壁’,虽然现在本体很多,数据也很多,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算法能够安装在人形机器人上实现产业协同,这也说明现在是具身智能原创构架的最佳历史机遇期。在规模方面,行业运用的根技术需要‘破壁’。围绕工业机器人研发的智能工厂,‘根’技术仍面临被国外技术封锁、难以替代的问题。我们还需要思考,围绕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工厂、智能家居、智能服务等‘根’技术如何定义?在标准方面,有组织的分工协作需要‘破壁’。智能化分级技术要求、数据管理要求、训练场环境构建技术规范、电驱动一体化要求及试验方法、灵巧手技术规范等,都需要提出行业通用的硬件标准、智能标准、模型标准。在生态方面,开放与协同需要‘破壁’。此前,具身智能数据、操作系统、芯片、总线、最大的开源社区还不在中国,未来我们能不能打造出一个全球最大的产业生态,打造出这样一个开源开放生态?”江磊表示,“而这4个方向,也是我们未来3年内要去完成的。”

  坚持多维度发力

  当前,我国如何从多个维度发力,突破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刘胜建议,首先,要深化产学研用融合。高校和科研院所要更加紧密地对接产业需求,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成果转化,企业要积极提出应用需求,开放应用场景,共同推动技术迭代升级。其次,还需要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从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到整机集成、系统开发再到应用服务,需要各环节企业精诚合作、打破壁垒、优势互补,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供应链体系。第三,推动跨领域的交叉创新。人形机器人是典型的融合创新,需鼓励芯片及AI、机械工程、控制理论、材料科学、认知科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深度交流碰撞,激发原始创新突破。

  江磊建议,要面向原创技术策源地,聚焦做通用人形机器人;面向产业基础再造,将人形机器人深度融入实体经济;面向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做好开源与标准生态建设。

  胡中海表示,湖北省将一方面集中突破高动态运动控制、机器触觉与AI大模型深度融合等关键核心技术,加速技术迭代与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全力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加快推动全球顶尖科研机构、领军企业、产业资本、高端人才来鄂布局,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创新资源跨域流动、高效配置。“与此同时,我们将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拓展广阔应用空间,深化智能制造、智慧医疗、应急救援、特种作业、家庭服务等多元应用场景赋能,推动人形机器人示范应用。”

2025-08-04 6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content_154646.html 1 <p>我国人形机器人亟待“破壁”前行</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