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洋
近日,在上海市举行的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主论坛上,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顶级专家围绕“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主题,从数字智能与生物智能的本质差异到人工智能(AI)的普惠路径,再到全球协同治理的迫切性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
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深度学习泰斗、图灵奖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双料得主杰弗里·辛顿在论坛上表示,人们在AI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矛盾:数字智能与生物智能在语言理解上高度同源,然而在进化路径上走向“分野”。他用“多维度乐高积木”的比喻阐述说,每个词的数千个语义特征如同积木的棱角,通过与其他词的“适配”传递意义,这与人类大脑通过神经元连接理解语言的机制异曲同工。但数字智能的“软硬件分离”特性,让知识可以像软件代码一样永恒保存、无限复制,其每秒钟数十亿比特的知识传递效率,远超人类语言每秒钟100比特的极限。
这种效率优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AI在医疗领域能同时分析千万份病历,在气候研究中可模拟百年环境变化,在教育场景里能为学生定制学习方案。
上海稀宇科技有限公司(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以实践案例展现了AI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的蜕变。他说,过去需2个月、100万元成本制作Labubu(拉布布)宣传视频,如今通过AI只需一天即可完成视频制作,成本仅数百元;其团队70%的代码、90%的数据分析由AI完成,人类研究者得以专注于创意与决策。
闫俊杰表示,AI的进步离不开人类协作:顶尖专家通过传授思考过程提升AI专业性,而AI在编程IDE、游戏沙盒等环境中,凭借可验证奖励信号能持续学习并解决复杂问题。这种“人类教AI、AI助人类”的模式,推动AI不断变强且潜力无限。
必将越来越普惠
AI如此强大,对社会影响日益深远,它是否会被垄断?对此,闫俊杰给出否定答案:一是不同对齐目标反映不同企业或者组织的价值观,会训练出特性各异的模型;二是多Agent(智能体)系统削弱了单个模型的优势,小企业也能打造高智能系统;三是开源模型快速发展,性能逼近闭源顶尖模型,极大地降低技术门槛。因此,AI将走向普惠——训练与推理成本持续降低,Token(词元)使用量虽增但单价下降,最终让每个人都能用得起AI,付费差异仅体现在问题解决的复杂程度上。
“如果AI由多家企业掌控,它将会越来越普惠,使用成本也会可控。”闫俊杰表示。
拥有数十年软件行业从业经验的蒙迪与合伙人公司总裁克雷格·蒙迪,对AI普惠性充满信心。他观察到,技术发展始终遵循“复杂度上升、用户体验简化、成本下降”的规律,AI也不例外:尽管模型训练成本高昂,但服务普及成本会随规模扩大而降低。“全球企业无论出于商业还是公益目的,都会推动AI在教育、民生等领域普及,就像曾经让更多人用上手机一样,AI服务普惠是必然趋势。”克雷格・蒙迪说。
“和而不同”的协作
杰弗里·辛顿在论坛上给出的警示很沉重:当AI的智能超越人类,它可能像成年人操控孩童般影响人类决策,甚至为了生存和目标突破人类设定的边界。这就像养老虎当宠物,幼崽再可爱,也需提前确保它不会在成年后伤人。而解决之道,在于放下局部竞争,共建“训练AI向善”的技术网络,让数字智能进化始终锚定人类生存坐标。
Relativity Space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说,有研究显示,即使被明确要求“禁止作恶”,AI仍可能被诱导撒谎、欺骗。这意味着安全不能依赖技术本身,而需建立全球协同的监管框架。
作为AI治理与经济学专家,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政府与政策学院教授、工程学院教授,加拿大人工智能向量学院CIFAR人工智能讲席教授吉莉安・哈德菲尔德表示,AI作为变革性技术,需要经济、法律、贸易结构等基础设施的同步变革。她说,技术普及的前提是安全性。若无法解决AI的安全问题,低成本、全面的技术接入便无从谈起。因此,全球合作需从技术研发初期就应嵌入安全设计,为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表示,AI安全绝非“零和”游戏。“既不能只强调安全而忽视发展,也不能只追求发展而不顾安全。”
周伯文表示,以往不少AI研究聚焦“让AI安全”,但要真正实现安全可信、符合45度平衡的人工智能,更需致力于“打造安全的AI”。“让AI安全”更多地是事后补救,如同给已运行的系统打补丁,缺乏应对未知威胁的敏捷性与系统韧性;而从长期安全需求看,必须构建内生安全体系,将安全基因嵌入AI研发的全流程,从算法设计、数据处理到模型训练实现“天生安全”。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杰出教授斯图尔特·罗素则聚焦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未来定位,直言反对将其视为“国家竞赛”,呼吁提前达成共识:将AGI作为全人类共享的公共资源,消除“军备竞赛”式紧张感。他同时强调有效监管的重要性,建议参考核能领域的高标准,为AI发展设立安全底线,“没有监管的发展必然伴随高风险,这是全球共同的责任。”
与会专家表示,AI的未来不应是“零和”博弈,而应是“和而不同”的协作。当聚焦人类长远利益,当开源创新与安全治理找到平衡点,人工智能终将成为跨越国界的“普惠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