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清霞 雷霆 王昊亮
当前,杭州高新区(滨江)正扛起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新使命,发挥数字经济全产业链优势,系统推进创新生态化、产业现代化、要素高效化、制度体系化,坚定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新路径,以创新制胜持续冲锋省域现代化和共同富裕“两个先行”,构建“高新特质、滨江特色”产业共富道路。
新质生产力是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产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更是为产业共富赋能的重要手段。当前,杭州高新区(滨江)正扛起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新使命,发挥数字经济全产业链优势,系统推进创新生态化、产业现代化、要素高效化、制度体系化,坚定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新路径,以创新制胜持续冲锋省域现代化和共同富裕“两个先行”,构建“高新特质、滨江特色”产业共富道路。
一、杭州高新区(滨江)探索产业共富的历史背景
杭州高新区(滨江)探索产业共富的内涵意义在于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和产业优势,通过创新各种协作制度,加强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协同,探索产业共建共富道路。从历史逻辑出发看探索产业共富道路的制度创新根源,是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三个率先”创造的重要条件。
(一)率先走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滨江路径,夯实产业共富基础
杭州高新区(滨江)始终肩负“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国家使命,始终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道路,从最初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值不足3000万元到2023年实现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超5000亿元。30多年来,杭州高新区(滨江)坚持打造“硅谷天堂”“高科技天堂”,下好自主创新先手棋,区域发展综合指数列浙江省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10%左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规模、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科技发明奖数量均列浙江省第一。
(二)率先形成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发展的滨江特色,提升产业共富能力
数字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杭州高新区(滨江)腾飞的关键密钥。目前,杭州高新区(滨江)数字经济全产业链条基本形成,培育了一个具备行业竞争力的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壮大了一批阿里、网易、恒生、海康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2023年,杭州高新区(滨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1866亿元,占GDP比重75.6%。
(三)率先探索“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滨江模式,构筑产业共富核心优势
杭州高新区(滨江)加快产城融合、城乡融合,改变“产强城弱”“城乡混合”的城市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协调推进、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2023年,杭州高新区(滨江)人均GDP达到46万元,以绝对优势位居浙江省第一,是浙江省人均GDP的3倍多、全国人均GDP的近5倍。产业发展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2023年,杭州高新区(滨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8.32万元,是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多。
二、推进产业共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探索实践
(一)以产业赋能探索跨区域协同共富新路径
一是打造“滨桐模式”。2010年以来,杭州高新区(滨江)和杭州市桐庐县开展多轮区县协作,成立杭州高新区桐庐分园,积极支持、引导高新区企业实行“研发总部+区外制造”模式,促进跨区产业链的协同、集聚。海康、英飞特、艺福堂等15家企业的18个制造、物流项目相继落户桐庐县,完成产业投资超45亿元,累计实现销售产值超百亿元,纳税5.3亿元。尤其是海康等企业入驻,让桐庐县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桐庐县构建起以安防、磁性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为代表的“5+2”百亿元产业集群,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二是打造“一区多园”模式。杭州高新区(滨江)与富阳、萧山等地优势互补,先后成立滨富合作区、滨萧合作园,构建跨区产业协同机制,打造产业共富实践样板。杭州高新区(滨江)引导企业探索“滨江总部+合作园核心制造+周边配套制造”产业链式发展,助推区域产业协同配套,以合作园区空间资源承载产业项目有序溢出,实现“取长补短,互进共促”。在区县协作基础上,杭州高新区(滨江)进一步布局滨富、滨萧“一区多园”特别合作的产业平台,在完善自身产业链的同时让富阳、萧山获得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实现区域产业共富,成为杭州市落实长三角一体化的先手棋。滨富、滨萧模式分别入选浙江省共富典型案例和最佳实践。
(二)以数字赋能探索跨区域协同共富新路径
一是探索“数实融合”模式。充分发挥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全链发展优势,针对碎片化供给与系统解决问题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杭州高新区(滨江)提前布局,着力创建智造供给特色小镇,通过入驻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集聚中控、力太、优海等国内领先的智造供给企业,成为长三角智造供给企业的集聚中心,在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龙头作用。数字赋能实体经济,“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居浙江省第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数实融合”,加速浙江省“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的数字化改革,驱动长三角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切实做大共同富裕的“蛋糕”。
二是探索“数据共享”模式。杭州高新区(滨江)利用数字经济无边界特性,加快数字红利向浙江省西部山区和广大农村溢出。自从与浙江省泰顺县结对以来,杭州高新区(滨江)围绕数字经济打造双向“飞地”,在泰顺县创立共富数字经济产业园,创建山区县数字经济创新服务平台,在高新区共建泰顺科创“飞地”。双向“飞地”的创建加快了数字产业共富,高新区企业网易集团在泰顺园区建立网易严选体验馆,培育特色品牌,扶持生态产业,促进当地农户增收;阿里和浙报集团等一批企业共同支持,在泰顺园区开展“共享浙里货·共富山区路”浙江省直播电商大赛,培育本地电商人才,助力打响“浙里好货”品牌,把山区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三)以科创赋能探索跨区域协同共富新路径
一是探索“对口合作”路径。杭州高新区(滨江)与长春新区建立对口合作关系,通过共建各类科创集聚平台、基地,加强产业链跨区域协同,实现“双向”科创赋能。成立杭州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立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精密仪器与装备产业技术中试及转化平台;从长春引入长光辰芯、希达电子、长光禹衡、长光辰英等企业以更好发展,参与亚运照明、芯片制造等高端项目研发;共同推动吉浙合作大厦、吉浙新经济产业园等建设,有力促进两地优势互补、携手发展;支持安恒信息在吉林省建立车联网安全研究院、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基地等;支持启明医疗与长春皓月公司成立合资企业,开发心脏瓣膜项目。
二是打造“先富带后富”模式。杭州高新区(滨江)组织“直播联盟”组团带货欠发达地区农副产品和旅游产品,帮助培训当地直播达人,逐步改变传统生产销售方式。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为欠发达地区免费提供科技产品、系统场景,如阿里完成第一批“乡村振兴技术官”的招募和选拔,为乡村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网易实施“品牌共创脱贫计划”,帮扶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打造线上线下融合零售电商模式;正泰新能源在宁夏戈壁滩建成10兆瓦光伏电站并网发电,让宁夏、青海等省份的光伏产业发展掀开新篇章;四维生态聚焦未来农业打造“数智植物工厂”,实现零污染零排放高收益,并不断向云南等地推广。
三、新质生产力领航
杭州高新区(滨江)用新质生产力新发展理念指导行动,以科学系统观念推动整体发展。从理论逻辑看,杭州高新区(滨江)以产业链跨区域协同、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创新意义是在产业共富道路上探索出遵循“三个协调”的重要方法。
(一)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杭州高新区(滨江)推进产业共富,就是加快产业链跨区域协同,通过产业、数字和科创“三大赋能”路径推动产业共富和高质量发展,不仅在理论上揭示推动高质量发展与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联系,也在实践中加快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互促。
(二)推动政府和市场协调,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中促进共同富裕
杭州高新区(滨江)大胆探索 “区县协作”“一区多园”“对口合作”等地方协作的有效途径,不断创新“双向飞地”“双招双引”“联合审批”“双边统计”“利益共享”等地方协作的有效机制,让地方“内卷”式竞争变为良性合作。
(三)推动局部和全局协调,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促进共同富裕
杭州高新区(滨江)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发挥“三个率先”优势,带动中西部及广大农村数字经济、绿色产业等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进我国整体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
作者单位:杭州高新区(滨江)发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