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创新驱动发展更加强劲,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民营经济活力迸发,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从今日起,本报开设“回眸十四五”栏目,展示“十四五”期间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实践。
▶ 本报记者 张伟
7月23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建议。座谈会就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国家高新区引起强烈共鸣。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而不同。”国家高新区人士向记者表示,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着力建设国家高新区联盟和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成效显著:国家高新区功能定位更清晰、优势互补更有效、联动共治更紧密、创新活力更充沛。通过先立后破,推动国家高新区释放潜力、激发活力,已发展形成多个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高地和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国家高新区创新活力四射
“十四五”期间,国家高新区强化跨园区产业协作,成立人工智能(AI)等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建设京津冀等高新区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
点开“京津冀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地图”,京津冀9家高新区五大类创新资源共337个创新载体集中呈现,实现京津冀三地科创服务信息一眼可见“坐标轴”、一键可查“电话簿”、一步即达“精准位”。
2023年11月29日,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成立。一年多来,京津冀9家国家高新区跨区域协同创新持续走深走实,发展活力迸发。
比如,北京经开区、天津滨海高新区、燕郊高新区、沧州高新区联合签署《京津冀G2产业创新走廊合作倡议》,天津滨海高新区与沧州高新区签订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在成果转化、“飞地”经济、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唐山高新区建立首个面向京津冀AI与机器人领域的科技类服务平台,百川机器人共享制造工厂为京津冀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技术、场地、设备与人才服务,启动“共建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园合作”。衡水高新区联合成员单位发布《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数实融合发展宣言》。承德高新区建立跨区域链长制,联手绘制氢能、生物医药、高端仪器装备3条重点产业链图谱,推动产业协作将“施工图”变成“实景图”。
2023年12月15日,东北地区国家高新区联盟成立。仅2024年,该联盟就密集举办23场交流活动,开展123场产业、人才、金融等对接活动,促成57个科研项目合作,探索蹚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
聚焦产业链协同与互补,东北地区国家高新区联盟组织多场产业链对接会,围绕东北地区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举办智能制造、新材料应用、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主题论坛,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协作,对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提供助力。
2024年9月8日,长三角国家高新区联盟成立。长三角地区以4%的土地面积、不到10%的人口创造了我国近1/4的经济总量。
作为长三角地区国家高新区联动发展的纽带,联盟蓄势发力:以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为主线,通过共建创新平台、共享创新资源,携手推进新型工业化,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构筑发展新优势。
“链”出区域发展新格局
2024年10月21日,11家高新区在中关村示范区成立国家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网络。
2024年10月23日,9家高新区在苏州工业园区成立国家高新区纳米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网络。
2024年11月11日,16家高新区在上海张江高新区成立国家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协同创新网络。
2024年11月12日,12家高新区在无锡高新区成立国家高新区物联网产业协同创新网络。
2024年11月19日,13家高新区在武汉东湖高新区成立国家高新区光电子产业协同创新网络。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和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需要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与共赢。锚定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仅用2个月时间,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紧锣密鼓地推动建设了5个国家高新区产业协同创新网络。
其中,基于开放创新合作模式,中关村示范区联合上海张江、苏州工业园区、南京、杭州、合肥、青岛、武汉东湖、深圳、成都、西安等11家国家高新区,共同成立国家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网络。
上海张江高新区联合中关村示范区、重庆、南京、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无锡、杭州、绍兴、合肥、厦门火炬、武汉东湖、广州、深圳、成都、西安等16家高新区,共同成立国家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携手推进区域联动、创新协同、场景共拓、成果共享,努力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集群优势。
武汉东湖高新区联合长春、上海张江、苏州、合肥、泉州、南昌、长沙、深圳、重庆、成都、西安、无锡等13家高新区,成立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打通园区间光电子信息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整合光电子信息创新资源,共同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模式新机制。
通过创新协同,不断激发主体协同创新活力;通过开放协同,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通过制度协同,构建跨区域集群治理新范式;通过要素协同,推动全球高端资源加速集聚;通过保障协同,提升基础设施支撑力。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来自国家高新区的多位资深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以“5个通过”,高度概括了独具特色的“国家高新区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