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8日
第A17版:生物医药

概念验证中心:数字医疗创新转化“必杀技”

  ▶  本报记者  王查娜

  在数字医疗领域,一直存在科研成果难以转化、技术与临床融合不易的现象,如何有效填补这一空白,加速数字医疗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而数字医疗概念验证中心的出现是解决这一痛点的“必杀技”。

  近日,北京陈菊梅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菊梅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数字医疗专委会和肝病专委会秘书长李庆虹博士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就数字医疗概念验证这一行业热点答疑解惑。

  概念验证应运而生

  在科研成果转化领域,一直存在“死亡之谷”现象,即科研项目完成后,因缺乏企业主体、团队、商业模式等要素,难以转化为产业成果。因此,概念验证应运而生。

  我国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始于2018年,北京中关村科学城率先提出建设概念验证平台,并制定了相关支持政策。此后,各地方纷纷跟进,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概念验证平台、中心和项目的支持政策,涵盖资金扶持、政策引导等方面,推动概念验证在我国迅速发展,成为促进科研创新与产业创新对接的重要手段。

  李庆虹表示,数字医疗创新不是“技术突围赛”,而是“证据链的马拉松”。在应用场景中,数字医疗创新需要持续用真实世界数据进行验证、提升和更新。医生若想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可持续应用的产品,仅靠个人力量远远不够,还需要临床专家与医工专家(工程师)紧密配合,深度协作。

  在此情况下,概念验证中心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李庆虹表示,概念验证中心可以加速产品上市,不管是临床循证的支撑,还是临床需求的对接、合规注册的支持,都可以把产品上市的成本降低,效率提升;可以增强临床证据,提升临床的效果;可以优化商业路径,在投入之前,看看产品是否真的能够有买单方;可以协同产品上市、进医院;通过概念中心一系列的相关服务提升整个项目的投资价值。

  据了解,菊梅公益基金会目前在负责北京朝阳区数字医疗概念验证中心和上海杨浦数字医疗概念中心的运营工作,其核心工作是配合地方政府对数字医疗产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协同医疗资源对接,包括项目遴选,资金匹配、场景对接、临床评价及协同项目落地转化等工作。

  “我们希望通过各个层面的协同做临床转化,搭建概念验证中心,通过开展临床需求匹配、循证医学评价、技术可行性验证、合规与注册支持、商业模式验证以及资源整合对接等多方面的专业服务,为数字医疗创新项目和创新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撑。”李庆虹说。

  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挑战

  此前在医院工作了17年的李庆虹,深知哪些临床场景和实际需求与企业技术相结合能发挥作用。近10年的创业和商业化的经历让她能够切实站在企业的角度理解他们的需求。

  “概念验证中心的职责是帮助临床医生筛选推荐合适的工程化团队,为双方搭建合作桥梁,使他们能够长期稳定地合作。同样,对于创新企业来说,找到志同道合的专家也至关重要。专家不仅能为产品提供专业把关和临床验证,还能为产品背书和协同推广。解决各方协作问题,是数字医疗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商业价值的关键所在。”李庆虹表示。

  今年年初,北京市朝阳区数字医疗概念验证中心开启首批项目征集,共收到262项申报,覆盖全国63家三甲医院。包括中日友好医院、朝阳医院、安贞医院、宣武医院、北大口腔、北医三院等大医院都有参与,各医院申报数量从十几项到二十几项不等。很多医院院长、副院长等大咖专家都亲自参与了项目申报,充分显示医院、临床对数字医疗医企协同创新转化的绝对重视与高度关注。

  “这些项目具有几个关键特点:一是重视盘活医院专家已有的专病数据资源。二是已构建安全可信的多中心临床数据协同网络。三是基于实际业务场景需求,结合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利用数据优势,围绕临床刚性需求和实际应用场景进行项目设计。”李庆虹说。

  李庆虹表示,菊梅公益基金会已搭建业内较成熟和专业的学术平台,可协同企业组织学术活动。“当企业产品与专家合作达到一定阶段,我们可以利用自身的学术资源与网络,帮助企业在更多医院、更广泛的区域落地应用产品和助力产品推广。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区域、不同医院在产品准入、物价收费等方面存在差异,还涉及医疗政策、伦理合规等复杂问题,技术企业往往难以全面把握。我们可以为创新企业提供这方面的支持服务。”李庆虹说。

  “我们希望通过提供公益资金支持,筛选具有临床和商业转化价值的科研成果,助力科研跨越 ‘死亡之谷’走向产业转化,为数字医疗领域创新发展奠定基础。”李庆虹说。

2025-07-28 6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content_154275.html 1 <p>概念验证中心:数字医疗创新转化“必杀技”</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