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1日
第A3版:热点

护航创新 科技保险来兜底

  ▶ 本报记者  叶伟

  全国首单“高校院所概念验证保险”、全国首单“低空运营管理责任险”、全国首批“生成式人工智能(AI)生成内容侵权责任保险”、全国首批技术研发及中试综合保险……近期,“首单”“首个”“首批”科技保险新产品持续涌现,科技保险迎来发展热潮。

  5月,科技部等七部门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提出,推动科技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并赋予科技保险支持创新减震器和稳定器的重要使命;6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周亮表示,正在研究制定科技保险相关政策。

  乘着政策东风,科技保险正为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保驾护航。

  给科技创新上保险

  中试,被称为科技创新的“死亡之谷”,如今一张保单给中试兜底。

  “我们基本每年有500余项发明专利产出,中试验证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在积极推进。”位于佛山高新区的季华实验室主任助理谢文韬说,中试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迈向市场的关键步骤,如果中试失败,会导致研发周期延长,资金投入增加。

  如今谢文韬的顾虑被打消。不久前,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全国首批技术研发及中试综合保险在广东省佛山市推出。

  该技术研发及中试综合保险堪称“成果转化护航利器”,是一款覆盖技术研发、小试、中试全链条全过程的综合性保险产品。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分公司副总经理廖坚成表示,能为科技企业研发成果转化兜底,风险保障最高达到500万元。

  谢文韬说,这既减轻了科研人员的负担和实验室的资金压力,也解决了研发团队和科技企业的一些后顾之忧。

  概念验证既是创新链条的起点,也是风险最高的环节。数据显示,概念验证阶段平均失败率高达70%。6月4日,全国首单“高校院所概念验证保险”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发布。该产品由人保财险东湖科技支公司推出,与太平洋财险、太平财险等组成共保体承保,为华工科技园喻越概念验证中心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全方位风险保障。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研究员王勇表示,科技保险作为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工具之一,保险业持续推出研发保、首台套保、概念验证保、商标专用权保等产品和服务,为技术研发攻关提供风险兜底,能够降低创新不确定性。

  “科技保险在推进原始创新和技术研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起到兜底保障作用,降低创新成本。”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说。

  新赛道有了风险兜底

  当前,低空经济正在持续扩容、加速“起飞”。但作为新兴经济形态,低空经济仍需跨越多道坎。

  今年以来,重庆市低空检测业务量同比增长近两倍,检测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与此同时,设备损毁事件屡屡发生,成为国家机器人质量检测中心(重庆)(以下简称“检测中心”)的痛点问题。近日,全国首单“低空航空器机载检测设备损失补偿保险”在人保财险重庆分公司落地,为检测中心的检测设备筑起安全屏障。

  检测中心负责人说:“过去一次设备损毁可能导致整个检测项目停滞,如今有了保险保障,团队能更放心地开展高难度测试。”

  此外,全国首单“低空运营管理责任险”落地苏州、全国首个“低空飞行器专属保险”升级……科技保险正在织密低空经济“保障网”。

  王勇表示,随着低空经济商业化进程不断加速,科技保险持续创新贯穿低空经济全产业链和全场景的产品,护航低空经济“飞起来”“飞得稳”。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其生成内容可能引发的侵权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

  近日,人保财险在青岛、北京、无锡落地全国首批“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侵权责任保险”,为多家科技企业自主研发的大模型生成内容可能面临的侵权风险提供专属保障。

  “AI时代,延伸性创新甚至复制性创新、抄袭式创新容易发生,比如AI生成内容侵权纠纷。”施懿宸说,针对行业痛点,保险业持续推进AI侵权险等产品创新,能够为AI技术迭代和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风险保障。

  升级为创新“推进器”

  王勇说,科技保险的本质是用保险机制为技术创新兜底,风险前置化、条款敏捷化、参与专业化的特征正在重新定义科技保险的边界,从传统“风险转移”工具升级为创新“推进器”。

  实际上,我国科技保险的发展最早起步于2006年,当时科技部、原中国保监会共同确立“先试点、后推广”的发展思路,北京、天津、重庆、深圳、武汉和苏州高新区成为首批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区)。经过近20年的发展,如今我国科技保险取得长足的进步,科技保险产品持续创新,规模持续扩大。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保险业提供科技保险保障约9万亿元,投资科技企业超过6000亿元。

  但科技保险发展仍存在一些不足。王勇说,制约科技保险发展的因素较多,如科技保险风控、定价较难,导致保险公司开发创新科技保险产品的主动性不足;政策工具还不够丰富,未能充分激发科技保险市场活力。

  “与风险投资机构相比,保险公司不一定能够看得懂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不一定愿意投资早期科技项目。因为保险公司对0-1企业或技术的风险定价非常缺乏。”施懿宸说,需要解决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的问题,“保险公司预期收益率不需要100%或者翻番,只要求10%-20% ,但是投资这种早期项目和新创企业一旦失败,将会‘血本无归’,不符合保险公司的投资要求。”

  如何让保险公司更愿意投资科技创新?施懿宸表示,要将科技保险与风险投资结合起来,形成生态体系,协同投资科技创新。同时,保险公司需要增强识别早期项目和技术风险的能力,企业也需要提供相关信息给保险公司。

  王勇表示,需要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的科技保险政策体系。保险机构要尝试建立共保体机制。共保体机制类似于商业银行的银团贷款机制,是国际通行的各家保险公司共同为一个新兴产业进行风险分担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能更好发挥风险分担和补偿作用。此外,需加强分层分类科技保险支持,培育科技保险生态。

2025-07-21 6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content_153894.html 1 <p>护航创新 科技保险来兜底</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