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邓淑华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7月10日正式实施后,我国科技型企业孵化器行业,正加快从科技企业孵化到产业生态构建的全面升级。
“《管理办法》首次提出‘卓越级孵化器’概念,并20多次提及‘产业’。”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主任龚伟表示,“这份行业期盼已久的新规,以清晰的蓝图指明了新时期孵化器的发展方向,特别是明确提出了孵化器产业孵化属性。”
强化产业属性
在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孵化分会秘书长王晓利看来,《管理办法》特别强调孵化器对产业发展的服务支撑作用,强调卓越级孵化器的“强产业属性”。这既是对孵化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孵化器行业新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管理办法》最鲜明的特征在于‘强产业属性’。”龚伟表示,新规旗帜鲜明地要求孵化器“助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强调孵化器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机构,其核心功能最终落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精准回应了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需求。
按照新规,新设立的卓越级孵化器需要“五强”,即强产业属性、强服务功能、强人才牵引、强投资赋能、强加速效应,包括近两年每年服务细分产业领域的创业企业不少于30家、搭建专业技术服务平台、能够联动至少一只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的细分产业领域股权投资基金等。
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创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湛教授曾在2019年出版的《现代科技创新载体发展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产业培育是科技创新载体必须具备的六大功能之一,新兴产业发展极是科技创新载体的七大性质之一。“卓越级孵化器实际上是一种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其功能之一是培育产业。”
“未来孵化器必须深度融入特定产业链条,成为产业创新的重要推手,而非仅仅是企业的物理空间提供者。”龚伟表示,“这标志着孵化器从以往侧重企业个体培育,升级为服务产业整体创新生态构建的关键节点。”
聚焦细分产业领域
“专业孵化器的重要特征是,在孵企业聚焦于特定产业领域。产业孵化器是专业孵化器的提质升级。孵化器行业同仁期望同一产业领域企业,在孵化空间内形成真正的上下游产业链和生态集聚,成为地区产业发展增长极。”天津国科火炬企业孵化器研究中心主任王伟毅表示,“工信部提及的卓越孵化器,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要求孵化器向细分产业领域聚焦,企业入孵选择更精准、服务手段更高端、服务人员更专业,非常符合我国奋力向各产业链高端演进的大趋势。因此,我国孵化器行业的盈利模式和运营模式必将发生重大改变。”
“以往我们谈孵化器的科技价值比较多,现在我们更要强调孵化器的产业价值。”韵网创始人、北京创业孵育协会理事长颜振军认为,孵化器能够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让技术创业者和小企业便捷地突破产业门槛,融入产业链,降低交易成本,又具备孵化培育新产业的能力。
北京中关村上地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荣耀认为,孵化器的基本出发点应聚焦孵化服务本身。从实际刚性需求看,当前孵化服务的市场切入点确实较为有限。若能立足产业端,深入理解并引导创业者及创业项目发展,能发现更有效的服务路径。
从深度孵化到生态构建
未来,如何更好地发展卓越级孵化器开展产业孵化?
“孵化器专业化发展方向和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是必然趋势。”王晓利表示,“这就要求综合型孵化器加强与大企业、龙头企业的合作,通过共享资源形成上下游紧密合作关系,聚焦产业垂直领域进行深度孵化和产业服务,强化孵化器在产业创新生态中的枢纽作用;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专业技术领域的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为在孵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测试等全方位服务,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结合区域特点和当地主导产业,围绕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孵化培育,通过加强专业团队、服务和设备建设,进行孵化器专业化布局和建设。”
“除了在现有基础上‘腾笼换鸟’提高产业聚集度、强化技术支撑和金融赋能外,还可以考虑一种新的转型思路,就是以解决某个具体地方产业发展问题吸引和集聚企业,进而形成产业微链。”王伟毅认为,“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企业培育与地方场景紧密结合,企业有业务可做,引得来、留得住,容易很快培养成区域经济增长点。”
颜振军认为,发展产业孵化器,需要认知调整、注重增量与存量转型并主动布局。
“经过38年发展,我国集聚了约20万人的孵化服务队伍,这支队伍及其机构,面对转型升级考验。一方面,传统孵化机构要迅速找到一个产业支点,迅速转变为产业孵化器。另一方面,综合孵化器可以与准备创建孵化器的高校院所、大企业、投资机构等紧密合作,共同创建运营产业孵化器。”颜振军表示,“各级政府应当面向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需求,有计划地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选苗子、给土壤、给水分,鼓励、指导、支持创建一批产业孵化器。”
龚伟介绍,聚焦产业实践,他们在山西省长治市深入进行的“煤基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孵化”项目,形成了“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全链条创新孵育模式。“我们致力于服务模式升级,目标是构建支撑特定产业创新发展的服务体系,孵化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的创新集群。这虽是新探索却是响应政策号召、服务国家产业升级的积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