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庆阳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 徐洪才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研究室副主任 张鹏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和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陆铭
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整治“内卷”式竞争的重要性,目前相关整治工作已在多领域开展。然而,整治“内卷”式竞争仍存在企业短视及地方政府招商、监管短板等问题,需通过制度创新与智慧治理,平衡政府与市场作用,以法治与质量升级引领产业突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以下简称“导报”)特邀3位专家,探讨“内卷”式竞争的表现、成因及其危害,并提出综合整治建议。
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导报:什么是“内卷”式竞争?它与正常的市场竞争有何区别?
陆铭:“内卷”式竞争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它描述的是一种集体非理性的低效的竞争状态。它不产生新的经济增长。在“内卷”式竞争中,企业之间相互压价,试图通过降低价格获取市场份额。然而,这种压价行为虽然短期内可能增加销量,但并未带来行业整体利润的提升。相反,它可能导致整个行业的利润水平下降,因为企业为了维持低价,不得不削减成本,包括研发投入和产品质量提升的成本。这种竞争状态实际上是一种“囚徒”困境,每个企业都在试图通过压价获取竞争优势,但最终的结果导致整个行业的效益下降,创新动力不足。
张鹏:从企业行为角度看,正常的市场竞争和“内卷”式竞争有着明显的区别。在正常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差异化、提升服务质量等方式获取竞争优势。例如,一家企业可能会通过研发新技术提高产品的性能或者通过改进生产工艺降低成本,从而在价格和质量上取得优势。这种竞争方式有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因为它鼓励企业不断改进和创新,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同时,正常的市场竞争也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因为企业之间竞争是基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而不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市场份额。
导报:光伏等行业出现“价格战”、阶段性供需失衡现象,是否意味着“内卷”已从个别行业蔓延开来?
陆铭:是的。在中国,“内卷”式竞争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地方政府之间的“内卷”,通过压低生产要素价格、保护本地企业争夺项目和投资;另一种是行业内部企业间的“内卷”,通过相互压价来竞争。这两种“内卷”式竞争都与制度和法律执行不完善有关。如果不扭转这种情况,“内卷”式竞争会不断出现,从过去的彩电行业到如今的光伏、新能源汽车等行业,都深受其害。
张鹏:近年来,计算机等几大行业“内卷”式竞争程度较高,既有高端行业也有传统行业。在当前大变局下,如半导体产业就面临“内卷”加剧的态势,产品同质化、技术竞赛白热化、“价格战”等问题突出,这对产业发展极为不利。
以半导体产业为例,随着新兴技术发展,产业需求快速增长,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出现“内卷”式竞争。许多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不断加大投资,试图通过扩大产能降低成本。然而,这种盲目扩张导致供需出现阶段性失衡,产品价格下降,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同时,由于企业之间的技术同质化严重,缺乏差异化竞争,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竞争。这种“内卷”式竞争不仅影响了半导体产业健康发展,也对整个经济生态造成了负面影响。
他山之石
导报:欧美在工业化后期是否也经历过类似“内卷”?它们的应对措施对中国有何借鉴作用?
陆铭:与国内的“内卷”式竞争有所不同,欧美国家的问题更多是国际竞争。不过,欧美国家的行业协会在协调行业竞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中国可以借鉴其经验,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让龙头企业牵头,形成行业共识,同时政府给予引导、扶持和培育,共同规范行业竞争行为。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行业协会在协调企业竞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汽车行业中,美国汽车制造商协会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协调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为,避免了恶性竞争。这种行业协会的作用不仅有助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中国可以借鉴这种经验,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让行业协会在协调企业竞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通过行业协会的协调,企业可以避免恶性竞争,共同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
导报:相对而言,当下中国为何“内卷”表现突出?
陆铭:这与地方政府官员的任期和考核体制有关。以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为例,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大型制造业项目,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如优惠地价、税收减免等。这些优惠政策虽然在短期内吸引了企业投资,但从长期看,却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市场的分割。例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某一家企业,提供了低价土地,但这家企业可能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土地资源,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这种优惠政策也使得其他企业难以进入本地市场,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分割和恶性竞争。
徐洪才:具体而言,地方招商存在同产业、拼政策、抢大项目、重招轻管现象,使得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加剧,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这种角色冲突导致了营商环境的恶化,助长了“内卷”式竞争。政府应该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更多发挥引导作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许多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时,倾向于集中发展某一产业,通过拼政策、抢大项目吸引企业。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带来一些经济增长,但从长期看,却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例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某一家大型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而其他企业则难以获得同样的待遇。这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对当地经济生态造成了负面影响。
如何建制度反“内卷”
导报: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能否从根本上减少区域间的恶性竞争?
徐洪才:首先得从法律角度出发,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对各级政府的各种“土政策”、优惠补贴政策进行彻底梳理,取消那些不一致的政策。比如,统一税收政策,不能一个地方税收25%,另一个地方私下只收15%。同时,要建立惩戒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惩罚,让企业不敢轻易破坏市场规则。另外,还要引导各级政府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创新,而不是在优惠政策上相互攀比。
张鹏:我同意这一建议。要深化改革,建设高标准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要修订完善涉及产业扶持、创新支持、资金引导、税收优惠、科技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顺畅流动、优化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样一方面能降低企业成本,引导企业将精力集中在主业经营、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标准化水平,推动市场监管公平统一,从根本上防止“内卷”式竞争。
导报:如何通过耐心资本引导企业从“价格战”转向研发投入?
陆铭:当前耐心资本存在一个问题,从所有制角度看,有政府基金、民间基金和境外资金3种。现在政府基金占比越来越高,而民间和境外资金相对越来越少。对于一些自身回报不高、外部性很强、需要大规模投资的项目,政府投资是可以的。但对于风险较高的投资,政府资金往往更看重单项目的回报,对亏损的容忍度低,这就影响了上述3种耐心资本对创新的推动作用。所以,要鼓励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进入创新领域投资,应鼓励资本市场多元化,避免过度依赖国有资本。因为带有科创性质的投入风险大,事前很难判断哪个投资能带来回报,可能投10个项目亏损9个,但成功的一个项目回报可能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徐洪才:关键是要有长期主义,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政府不能急功近利,要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把竞争性政策置于基础性地位。过去那种给优惠、给补贴的产业政策,破坏了公平竞争,也不符合国际惯例。其实,各国都有一定程度的补贴政策,但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国内,我们要“一碗水端平”;在国际上,我们也可以适当给一些产业补贴优惠,培育竞争力。但总体来说,还是要减少对补贴的依赖,让企业通过自身创新和竞争力来发展。
导报:“内卷”导致劳动者“越忙越穷”,该如何破除这一现象?
陆铭:这种现象在中国确实存在。从国内看,这种方式既不利于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也不利于消费,还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劳动者忙于工作无暇消费,而服务业发展需要更多时间来消费。所以,要加强劳动者的保护,加班工资要付到位,企业也要思考员工低效的加班是否必要。同时,国家层面要通过制度建设减少这种低价竞争,进行结构性转型。要优化休假制度,保障法定节假日,通过灵活休假、带薪休假、错峰休假等方式释放人们的时间,促进服务消费。
徐洪才:中国制造业转向“技术+品牌”竞争,关键是要提升创新能力。我们的教育体系需要改革,培养创新人才。同时,企业要树立长期主义,不能急功近利。要形成一种健康的企业文化,避免那种过度加班、低效率的工作方式。政府也要在规则制定上引导企业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鼓励创新。比如,有些企业可以尝试实行4天工作制,让员工有更多时间休息、学习、消费,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从成本优势到技术、品牌优势的转变,摆脱对低价出口的依赖,迈向高质量发展。
版式设计:孙合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