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孙立彬
近日,微脉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脉”)向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港交所”)首次呈交上市申请材料,微脉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提升其人工智能(AI)能力,并扩大AI应用场景等方面。
申请材料显示,微脉是我国最大的AI赋能全病程管理服务供应商。
全病程管理
全病程管理是贯穿患者院前管理、院内诊断、连续性治疗、院后康复追踪的整体病程服务体系。作为全病程管理服务提供商,其业务模式主要以与公立医院合作为核心,线上线下相融合,为患者提供付费的服务“套餐”。
以微脉为例,线下,在合作公立医院方面,微脉设立了微脉全病程管理中心,派驻超过360名医疗助理,提供陪诊、协调沟通服务。线上,通过APP、小程序等无缝连接,患者可以随时联系微脉专属团队(医生、护士、医疗助理、个案管理师)和CareAI(微脉自主研发的可操作生成式AI平台)。
浙江网经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陈礼腾表示,微脉商业模式立足于互联网医疗市场的细分需求与政策红利。其核心逻辑在于差异化定位,即避开巨头主导的线上药品销售赛道,聚焦患者离院后的康复指导、用药管理等连续性服务需求。微脉通过自主研发的数字化工具构建了从诊前到诊后的全流程管理平台,填补了传统医疗服务断层。同时,其商业模式成功协同了医疗机构、患者、地方政府和投资者的需求。
微脉的收入主要来自3个业务板块:全病程管理服务、医疗健康产品销售和保险经纪服务。2022-2024年,微脉营业收入分别为5.12亿元、6.28亿元、6.53亿元,毛利分别为0.88亿元、1.18亿元、-1.29亿元,年内亏损分别为4.14亿元、1.50亿元、1.93亿元。
陈礼腾表示,从财务数据看,微脉2022-2024年收入呈稳步增长态势,这主要得益于其全病程管理服务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以及自身构建的医疗服务生态圈不断扩大。同时,该企业毛利率也逐年提升,反映出其在成本控制和业务拓展方面有较好表现。然而,微脉在这3年间仍处于亏损状态,其亏损净额逐年收窄,显示该企业盈利能力正在逐步改善。
AI带来想象新空间
据了解,微脉通过测量系统分析(MAS)和混合记忆(MoM)方法部署AI策略,并通过CareAI创建统一平台,集成多个最新大语言模型(LLM)和基于检索增强生成(RAG)及医疗工作流数据的动态医疗知识库。该平台会分析接收到的问询,并据此动态决策调用最适合处理该查询的模型组合,以完成预问诊、分诊、报告解读、用药提醒、康复指导、健康档案管理等一系列流程。
AI应用带来了巨大的效率提升,还增强了特定领域的专业能力。
互联网专家、天使投资人郭涛表示,CareAI平台整合大模型实现智能分诊(候诊时间缩短40%)、健康“画像”生成(效率提升80%),为医院节省3.12万小时成本,医护效率提升40%。
陈礼腾在谈到微脉的竞争优势时认为,微脉的差异化竞争力在于其“AI+全病程管理”生态构建。通过CareAI,微脉实现了患者从诊断到康复的全流程覆盖,同时为公立医院提供效率提升工具和合规收入来源。这一模式既规避了互联网医疗平台对流量的过度依赖,又避免了传统医疗服务商对线下资源的垄断。
不过,整个行业在AI方面的发展“瓶颈”依然很大。例如,全病程管理服务需深度绑定公立医院资源,但医院间的信息化水平、管理流程差异较大。
陈礼腾指出,中国AI医疗健康服务行业的优势是市场规模与增速领先全球,政策支持力度大,且应用场景多元化,覆盖医学影像、药物研发等多个领域。然而,行业也面临不足:数据质量与共享存在“瓶颈”,医疗数据标准化不足导致“数据孤岛”情况严重;商业化周期长,AI医疗产品需通过多重审批,企业普遍亏损;此外,患者对AI诊断的信任度有限,医保支付覆盖不足也限制了技术普及。整体而言,该行业需在数据治理、商业模式创新与用户教育层面持续突破,以实现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深耕”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