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伟) 一组5项全球人工智能(AI)领域顶尖人才榜单7月3日在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上面向全球揭晓。引人瞩目的是,在《全球人工智能人才榜Top100》中,共有50位中国科学家入选,有力印证了中国科学家在全球智力链条中日益凸显的新生力量。
这组基于近十年(2015-2024年)9.696万篇文献深度分析的榜单,清晰描绘了全球AI科研生态格局。
此次发布的5项榜单分别是:《全球人工智能人才榜TOP100》《全球人工智能南方国家人才榜TOP 20(不含中国)》《全球人工智能女性人才榜TOP50》《中国人工智能人才榜TOP100》《全球人工智能机构榜TOP100》;与榜单同时发布的还有《人工智能领域科研态势分析报告(2015-2024)》,均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与东壁科技数据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东壁科技数据”)联合发布。
榜单数据印证了中美在全球AI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全球人工智能机构榜TOP100》显示,中国机构占据38席,美国机构占35席。
根据《人工智能领域科研态势分析报告(2015-2024)》,中国科学院以2386名顶尖人才、4639篇顶刊论文的体量展现出绝对的优势,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分别以1753人和1377人的人才数量和4583篇和3609篇的发文数量紧随其后,共同构筑了中国顶尖研究机构的“三驾马车”。
在《人工智能领域科研态势报告(2015-2024)》中,美国以3.5117万篇论文(2534篇核心论文)和超过228万次总被引用位居全球学术影响力之首。中国以3.1694万篇论文(1557篇核心论文)和约94.9万次总被引用位居第二。东壁科技数据创始人、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吴登生在解读机构榜单时强调:“中美机构的‘人才黑洞’效应在本轮研究中显露无遗。它们不仅汇聚了本国最顶尖的大脑,更对全球范围内的优秀研究者形成了强大的虹吸力。”
《全球人工智能领域Top100人才榜单》中75人隶属中美机构,其中,在中国机构就职的学者占55人,在美国机构就职的学者有20人。
中国AI人才的崛起,不仅表现在传统的学术象牙塔,榜单还清晰呈现了中国企业实验室产研深度融合现象。《中国人工智能人才榜TOP100》中的张祥雨,其身份是旷视科技研究院基础模型组负责人,他的团队曾获CVPR2016最佳论文奖,并多次问鼎ImageNet、COCO等顶级视觉竞赛。
同时跻身全球及中国百人榜、任职于企业的研究者还有华为的田奇、王云鹤与谢凌曦,商汤科技的王晓刚、石建萍,蔚来汽车的任少卿,以及Mini Max闫俊杰、Sand.AI曹越等AI新锐企业的领军人物。吴登生点评道:“这反映了中国AI领域一个显著趋势——顶尖大脑正在学术前沿与产业落地之间自由流动,创新活力在交叉点上迸发。”
与此同时,全球智力流动呈现双向奔赴的态势。美国顶尖机构中活跃着大量杰出的华人学者身影。全球100人榜单里,在美任职的20位学者中,华人学者占10位,除何恺明、杨明玄外,还有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任职的朱俊彦等人。在女性榜单中,11位在美国任职的学者里有3位华人女性,包括斯坦福大学的李飞飞。
另一方面,中国也成为吸引全球AI人才的重要磁极。《报告》显示,从国家分布看,尽管美国在全球AI人才聚集方面仍占据主导地位,谷歌、微软、IBM、Meta和亚马逊超过60%-90%的人才均分布在美国,但中国展现出强劲的崛起态势,成为第二大人才聚集地,腾讯(94.6%)、阿里巴巴(90.2%)的人才高度集中于本土,微软也在中国部署了714名人才,占其全球AI人才的29.0%。
吴登生在现场指出中国AI发展中一个亟待重视的隐忧:“从报告和榜单中,我们观察到,男女科学家的比例呈现出‘规模大、失衡重’的特点。中国科学院、清华、北大等头部机构虽人才济济,但女性占比普遍偏低,仅在6%-11%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