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伟) 北京医药工业数智化基础坚实,已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27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0家,GE医疗北京基地成为国内医疗装备领域首个“灯塔工厂”。北京市已有48个人工智能(AI)医疗器械、33个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27个项目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揭榜优胜单位,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6月26日,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顾瑾栩在谈到北京市推动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时,亮出上述一组数据。
今年,北京市将落实《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要求,推动医药工业数智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如何跑出“加速度”,北京市出了哪些“实招”?顾瑾栩介绍了3点经验。
加速数智技术赋能。北京市支持龙头企业、平台机构与大模型企业协同开发医药行业大模型和通用智能体,对引领性产品给予算力支持。推动扩展现实、柔性感知、脑机接口、类脑智能等关键技术突破,探索具身智能发展新形态。重点开发辅助诊断、治疗决策、手术规划等智能诊疗产品,组织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中试平台和柔性生产线,促进医疗机器人等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化和个性化发展。
打造数智转型标杆。北京市梯度培育智能工厂,建设一批先进级智能工厂,培育卓越级、领航级智能工厂和“灯塔工厂”,对标杆智能工厂给予奖励。实施一批设备更新改造项目,引导企业使用先进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鼓励金融机构创新“AI智造贷”等金融工具,为企业智能工厂建设、智能产品部署提供贷款服务。征集标杆案例并开展宣传推广,促进数智转型经验交流。
完善数智服务体系。北京市支持医药企业及科研院所开展数据采集、汇聚、清洗、标注等工作,形成一批高质量数据集,对数据首登记、首入表、首交易、首开放等给予奖励。鼓励企业探索实施人工智能数据沙盒首试政策,对首次使用沙盒训练的企业给予免费服务。征集遴选一批公共数据治理服务商和人工智能服务商,为医药企业提供对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