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伟
凌晨3点,某银行数据中心蓝光闪烁的大屏前,技术主管盯着实时跳动的资金流数据——每秒30万笔跨境交易正在穿透网络。突然,屏幕泛起一片红光:境外IP异常访问激增300%!这个场景,正是我国金融基础设施面临安全挑战的缩影。
“安全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6月18-20日在上海市举办的2025中国国际金融展上,诸多业内人士表示,建立健全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和建设金融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保障。
金融安则国安。实施新时代金融强国战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各方如何共筑金融创新底座,在人工智能(AI)等新兴技术浪潮下维护金融安全?与会人士纷纷发表见解。
立足核心系统改造
中国人民银行2025年科技工作会议透露,我国金融系统日均交易规模已突破10万亿元,但核心系统国产化率尚不足60%。
“要为金融命脉装上‘中国芯’。”多位采访对象向本报记者表示,金融机构核心系统的改造,已成为其转型过程中的一道“必答题”。当前,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正步入新阶段,如何在技术自主可控与整体业务高质量发展之间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成为全行业关注的焦点。
“在国产化转型过程中,软硬件适配是金融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中国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高级专家林欢哲介绍说,中国工商银行通过前期的充分准备、全面评测与模拟对比,同时与海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光”)等厂商紧密合作,该行已成功实现核心系统的平稳转型。
辽宁朝阳银行科技部总经理李保生分享了该行核心系统国产化的实践经验:该行采用海光C86架构进行核心数据库的架构迁移,不仅成本基本与原本持平,性能还提升了12倍左右。在年终业务处理时,原来需要3小时现在仅用43分钟,且全程零故障,有效兼顾了成本、业务连续性和技术兼容性。
“现阶段,金融业的信创已进入‘深水区’,金融机构亟需进行企业级架构的改变。”金电信息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健肃表示,“这需要包括海光在内的各方厂商,更好地站在用户的角度上,共同探讨下一步计划。”
在支撑金融业核心业务系统转型方面,作为国内信创芯片领域的领头羊,海光专注于研发、设计和销售高端CPU(中央处理器)与DCU(深度计算处理器芯片)。目前,海光已与金融机构的软件开发中心、神州信息、中电金信、宇信科技、中科软、恒生电子、金证科技等实现强强联手。
在夯实金融业信创底座方面,海光CPU与新华三、联想、中兴通讯、麒麟软件、统信、中科方德等在“整机+操作系统”方面达成了紧密合作。
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是确保国家金融安全的“防火墙”。
“安全性、高效性、自主可控性,是金融科技安全基础设施体系的三大主要特征。”海光金融行业技术总监纪钟认为,金融科技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管理越来越被重视,由此,金融科技安全基础设施体系亟待构建。
毫无疑问,金融科技对于安全可信信息系统的需求迫切,需要深度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汇聚产学研用等多方创新力量,形成强大的协同创新合力。
“目前,金融行业的自主创新已进入‘深水区’,正由‘单点突破’向‘系统协同’加速过渡。”纪钟介绍说,通过海光产业生态合作组织,海光已联合5000多家生态伙伴,在核心数据库国产化替代、智算平台建设等关键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
在2025中国国际金融展海光展台前,纪钟表示,海光正在携手上下游企业,将安全可控的科技硬实力切实转化为服务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支撑国家金融战略落地的核心动能。目前,海光处理器在银行业、保险业及资本市场实现深度渗透,支撑核心业务系统、金融云平台及大数据基础设施的稳定运行。
例如,在支撑金融业智能化升级的AI引擎方面,海光DCU与阿里云、百度云、捷通华声、趋境科技、智谱华章、合合信息、庖丁科技等已实现多方牵手。
在推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方面,海光与腾讯云、青云、易捷行云、UCloud、SmartX、云宏等共同打造了“芯云协同”模式,为金融业务的创新与上云应用提供了强大支撑;同时,还与金篆信科、阿里云、腾讯云、奥星贝斯、平凯星辰、星环、南大通用等一起,在国产数据库这一金融自主创新“深水区”的关键战场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