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叶伟 特约通讯员 薛振宇
近日,西安高新区发布《西安高新区2025年“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助力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举措》(以下简称“24条举措”),聚焦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9个方面,推出加速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等24条举措。
作为西安市科技创新“主战场”,西安高新区将始终坚守“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初心与使命,紧扣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主线,致力于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助力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近年来,丝路科学城加快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升硬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能,增强硬科技创新动能,以创新驱动培育发展动能,助力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大科学装置是国之重器和科技利器。目前,位于丝路科学城的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即将进入设备调试阶段,先进阿秒激光设施项目业已正式启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搬迁工作正在推进中,中国科学院时间基准及应用、超快光科学与技术、黄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项目签约进驻西安科学园,将促进大科学装置集群的协同发展,加强原始创新突破能力和大科学装置对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
同时,丝路科学城利用先进光子器件工程创新平台、奕斯伟研发中心等小试中试平台培育技术经理人与科创合伙人,加强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夯实新质生产力根基。
为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24条举措”通过全力搭建由重大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重点研发机构等组成的创新平台网络3条关键举措,持续强化从“0-1”原始创新能力。
加速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一装置一方案一专班”的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国家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建设。同时,围绕重大基础设施,积极探索建立“沿途下蛋”机制,推动科研成果高效转化。
持续深化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合作。目前,中国科学院西安科学园建设已初见成效,今年将完成中国科学院地环所整体搬迁与升级,并建成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大幅度提升高新区在环境科学、地质研究等领域的原始创新策源能力。
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为促进光子、新能源汽车、空天科技等优势产业领域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西安高新区已建成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同时正加快组建光子科技陕西实验室、新能源汽车陕西实验室,加速前沿探索和颠覆性技术创新。
同时,“24条举措”提出,从新建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中试小试平台等4个方面全力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推动技术成果从样品到产品、从产品到产业、从产业走向市场的全流程转化。
推动产业链群提质增效
科技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经济强。
2024年,西安高新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106亿元,增加值增速6.8%,在西安市占比49.3%;工业投资额369.78亿元,在西安市占比37%。今年第一季度,西安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06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历史新突破。
近年来,西安高新区以强化政策引领与产业战略布局、健全完善企业梯度培育制度、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3个方面为抓手,全力打造产业培育沃土,加码“培壮”新质生产力,助力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2024年,西安高新区在陕西省率先发布《加速推动新型工业化 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提出“9个新”实施路径,锚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等战略领域,着力构建“55611”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新能源汽车、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五大主导产业,成功打造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两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闪存芯片生产基地和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同时,西安高新区聚力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全力构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体系,持续开展“上市企业后备库”建设,打造硬科技上市企业集聚地,并聚力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健全完善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库。此外,西安高新区聚焦光子、空天动力、医工融合等8个新赛道,积极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为进一步推动产业链群提质增效,“24条举措”提出,西安高新区将进一步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加快推动其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80%以上,新增国家绿色工厂不少于8个。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大力度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开展新产品、新装备攻关,争取营业收入增速达到8%。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超前谋划积极布局未来产业,依据国家高新区新赛道培育计划,西安高新区已将光子、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智能系统等8个新赛道上报工信部,全力争取全部纳入国家培育计划。
此外,“24条举措”提出,西安高新区将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企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比如,精准实施“五培工程”。持续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基本盘,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均突破6500家;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均超15家,新增2家上市企业。
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24条举措”从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一流科技创新服务等方面,推动更多人才留在西安高新区,成为“高新人”。
在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方面,优化人才认定标准。突破薪酬、社保等限制,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创人才评价体系,计划新培育3000名硬科技创新人才,加快引进紧缺急需人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深化与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合作,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样板,大力推行“校招共用”“定制班”等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动高校“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动态匹配。
西安高新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西安高新区积极推进“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推动西安高新区重点产业链企业、骨干企业联合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陕西省高校,按照“高校聘、企业用、政府助”的思路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为企业开展科技咨询、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科学普及等服务,支持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链薄弱环节,深度参与企业需求协同攻关;加快组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推动驻市高校院所青年科技人才到高新区担任“科技副总”,企业选派优秀人才到高校院所担任“产业教授”,推动多渠道人才流动。
同时,西安高新区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营造重商优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推动政务服务智慧高效。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提升集成化服务水平;聚焦企业诉求,深化亲商助企机制,推动形成“政产学研用金介才媒”一体化融合服务生态。
提级企业服务水平。2025年力争服务企业超过2000家,开展产业论坛、人才招聘会、项目路演等各类活动100场。
“24条举措”还提出,将从优化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建设特色专业园区载体、加强对外科创交流合作等方面,助力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