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伟
4月24日,一款名为“华山大模型一体化系统”的软硬件一体化大模型产品,在上海市2025年“中国航天日”活动上正式亮相。
这是首款航天私域大模型“华山”的升级迭代成果,配备“华山”大模型基座、提供国产自主可控硬件平台方案,还融合了知识库、知识图谱及配套工具,可“开箱即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菜单式服务。此产品问世,有望打破以往大模型应用对服务器及配置环境要求高、投入成本高的问题,并可大幅度降低AI应用于航天场景的成本。
AI助力卫星管理
随着卫星互联网、千帆星座等计划的加速推进,我国进入卫星密集部署阶段,由于卫星数量的增加,“航天+AI”成为必然的技术趋势。为应对卫星管理数量级变化,2024年10月,西安中科天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天塔”)发布航天私域大模型“华山”,首次将大语言模型应用在航天领域产品上,运用AI帮助用户完成航天器智能操控、轨道计算与分析、指令代码生成等航天器在轨管理工作。
中科天塔总经理曾伟刚说:“通过AI,我们看到了低成本、高效率卫星管理的可能性。”曾伟刚表示,卫星发射成功后,需要靠卫星在轨管理实现卫星正常工作。通过管理,定期自检、及时发现并修正问题,能有效延长卫星工作时长,为用户节省研发、制造以及发射成本。
2024年年底,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中科天塔签订合作协议,将“华山”大模型应用于“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在轨100多颗卫星的管理中。
让AI应用于更多场景
本次发布在“中国航天日”活动路演区举行。据中科天塔CTO董卫华现场介绍,“华山大模型一体化系统”是在“华山”基础上进行技术优化,帮助用户省去算力估算、大模型适配以及设备环境调试等环节,开机即可调用智能检索、轨道计算、故障诊断等航天器控制领域的核心功能,降低了大模型在航天领域的应用门槛。
“我们设计‘华山大模型一体化系统’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当前领域内的痛点问题,让用户能够更加高效地使用大语言模型,并围绕大语言模型构建更多智能应用。相较于目前主流的只部署通用大模型的一体机设计,‘华山大模型一体化系统’应用综合成本降低可以达到50%以上。”董卫华说。
该系统使用国产自主可控硬件平台方案,从核心芯片到关键组件实现国产化替代,并支持本地化部署。
此外,“华山大模型一体化系统”集成了智能检索(华山智瞰)、智能数据分析(华山洞察)、轨道计算控制(华山驭轨)、故障诊断(华山溯因)等基础智能体,还配备大模型微调、提示词工具、知识库管理和知识图谱构建等配套工具,形成了完整的功能体系,全面覆盖航天业务需求,提供“一站式”智能化解决方案。它能够快速精准检索海量航天数据,用户输入关键词或问题,即可迅速获取所需信息。可以精确计算轨道变化,生成最优控制策略。在发生异常时,能迅速分析故障现象、追溯根源并提供解决方案,降低故障对航天任务的影响。
迭代优化助力航天智能化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华山大模型一体化系统”已经进入产品测试阶段,后续将开放样机试用,根据用户反馈持续迭代优化。
中科天塔成立于2017年,作为从事卫星测运控相关软硬件产品研发的商业航天企业,其核心技术团队拥有超过20年的航天器在轨管理经验,致力于把云计算、大数据和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航天产业深度融合。目前该企业已自主研发了多款针对卫星管理的智能化测运控软硬件以及卫星应用产品,拥有近2万条可参考的卫星测运控故障诊断与处理的案例数据,以及160多项知识产权。
曾伟刚表示,“华山大模型一体化系统”的发布,是AI在航天领域应用场景的延伸,中科天塔将继续深耕航天垂直领域,持续发力自主研发关键核心技术,探索AI在航天领域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