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叶伟
近日,我国首条跨区域氢能重卡干线西部陆海“氢走廊”正式贯通进入常态化运营。
据介绍,这条西部陆海“氢走廊”始于重庆,最终抵达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港,全程约1150公里,中途设有4座加氢站,将带动重庆、贵州、广西周边中短途支线物流应用场景,是我国西部地区氢能产业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
受访专家表示,西部陆海“氢走廊”正式投运,解决了氢能行业终端应用的痛点,更能以点带面激活氢能全产业链,加速推动氢能从示范应用迈向商业化应用。未来,随着配套政策制度完善、示范项目增多、技术水平快速迭代升级、产业链协同发展、商业模式逐渐成熟等,我国氢能产业将进入“发展瓶颈快速突破和商业化市场化导入”时期,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氢能被誉为 21世纪的“终极能源”。近年来,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氢能产业快速增长。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氢气生产消费规模超5000万吨/年;2024年全年氢气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
“近年来,随着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加大,国内氢能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窗口期。”氢动力(北京)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路遥说。
我国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产业政策,多维施策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3月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系统谋划和整体推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多元主体、协同创新、集群发展的氢能产业生态。氢能作为前沿新兴产业被列入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并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积极有序推进氢能开发利用,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在地方层面,共计22个省份将氢能写入 202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累计发布氢能专项政策超560项。
多元场景应用有序推进
“近年来,氢能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基础设施建设,到生产应用技术开发验证、项目示范,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效。”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兼氢能分会会长魏锁说。
比如,交通应用方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稳步推进,截至 2024年年底,京津冀与上海、广东、郑州、河北5个城市群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1.5万辆,累计建设加氢站160座,累计示范运行里程超3.9亿公里;全国建成加氢站超 540座,推广燃料电池汽车约2.4万辆。京沪高速长途干线氢动力物流运输试运营;2400千瓦氢能源动力火车投用;轻型氢内燃飞机原型机首飞;甲醇船舶“国能长江01”轮实现煤炭装载运营;5500马力氨动力拖轮成功加注船用氨燃料;大型甲醇燃料动力集装箱船实现“船—船”加注。
“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项目顺利推进,新疆库车石油炼化,河北宣钢、八一钢铁氢能炼钢,吉林大安、松原风光制绿氢合成氨醇等示范项目的建成和实施,将为氢能生产应用技术示范验证、生产模式、商业模式的探索提供支撑,为绿能产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魏锁说。
仍有“成长的烦恼”
当前,氢能产业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但其“成长的烦恼”无法回避。
路遥说,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与传统能源和风光等新能源相比:一是项目经济性有待提高,二是加氢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三是标准规范需要进一步跟上。
魏锁表示,氢能项目审批监管等支撑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制度体系和标准体系尚未建立;氢气供应能力不足,氢价贵,设备技术性能指标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制约氢能推广应用;示范项目规模尚未形成,较早进入氢能领域的设备研发制造骨干企业营收规模小,面临资金短缺压力;此外,检测鉴定、信息服务、咨询等支持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这些因素影响着氢能产业的发展进程。
如何推动氢能产业市场化、规模化、高质量发展?
路遥建议,一是加大政策供给,二是加快科技创新,三是优化项目管理,推动各地建立健全氢能项目管理制度,持续完善氢能标准和认证体系,推动氢能产业规范发展。
魏锁表示,要大力推进以应用为中心、上下游协同、形成闭环的氢能示范项目建设,开展绿电绿氢生产、应用和转化。同时,以应用带动产业(制储输)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制造业升级,以制造业升级促进科研人才团队建设,从而推动产业链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