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洋)近日,“开放原子‘校源行’2.0”在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清华大学软件学院联合主办的开放原子“校源行”(清华站)活动中正式发布。
“开放原子‘校源行’2.0”,在原有版本基础上围绕“以贡献为导向的开源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从学习者到参与者最终成为贡献者的成长路径。该评价机制涵盖评价场景、标准方法、数据支撑与工具平台,聚焦技术贡献与社区协作,强调项目参与、代码提交、文档撰写、社区运营等实际成果,既保留了传统学历、论文等评价体系的权威性,又为开源人才识别提供了有力补充。
此次“开放原子‘校源行’2.0”的发布,标志着全国高校开源教育推广走向新阶段,将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府和高校的作用,形成高校开源建设新局面。
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2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正式宣布组建首批试点工作组。工作组将围绕课程设计、项目实践、企业协同等方向进行探索,形成一批实践范例,并计划逐步将机制成果纳入奖学金评定、推免升学、项目立项等校内评价环节中。
此前,开放原子“校源行”活动于2023年4月2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启航。目前,经过大量探索和实践,该活动已逐渐形成一套在高校推广开源的特色模式,并建立、积累了优秀的师资、课程、活动体系、实践项目等资源,在高校开源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