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第A12版:创新论坛

以产业生态建设促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标志着这一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区域发展差距有所缩小,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但部分区域在产业布局上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各地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发展阶段,加强东、中、西部产业协作,合理分工、优化发展,推动产业在区域间的合理转移和布局,同时也要引导各区域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区域发展互补共赢。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标志着这一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区域发展差距有所缩小,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中西部地区积极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加速生产要素流通,在承接产业转移和创新发展方面发挥比较优势,与其他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相衔接,产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产业生态是各产业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跨区域跨领域复杂系统,强调产业的共生互动与协同发展,其本质是通过产业链纵向延伸、创新链横向融合、要素链网络化配置而形成有机的整体。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产业生态建设可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形成特色鲜明、协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一、现实需要:

  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夯实区域发展根基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技术革命突破与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我国区域性产业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主要源于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市场结构等方面。

  (一)资源互补。东部地区资本密集、科研活跃,创新策源能力突出,中西部地区能源、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传统产业转型发展迫切。例如,西部地区通过承接东部高耗能产业转移,既满足东部绿色转型需求,又实现资源价值转化。

  (二)技术互补。东部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领先,中西部在农业现代化、绿色能源等领域具备特色。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合作,可形成“东部研发—中西部制造”的协同模式,各扬所长,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三)市场互补。东部市场供需两旺,中西部内需潜力需要释放。区域协调发展可推动技术、商品和服务的跨区域流通,如长江经济带打破区域间的要素流动壁垒,建立统一的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积极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协同发展格局。

  二、现实问题:

  产业布局不科学、产业协作差距大

  部分区域在产业布局上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存在产业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制约了产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一)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不足。上下游供应链脱节现象普遍,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上游产业的供给能力不足,多集中于原材料供应或初级产品加工环节,缺乏深加工能力,无法满足下游产业的需求;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无法有效带动上游产业的发展,制约了区域产业生态建设的整体推进。

  (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滞后。西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传统产业比重过高,产业升级步伐缓慢,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对当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挖掘和利用不足,与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结构匹配不上,只能在低水平循环,导致产业结构单一、同质化竞争严重。

  (三)政策等要素亟需突破。现行财税考核体制下,地方政府倾向于追求本地产业链“全闭环”,导致区域间产业生态割裂:‌招商引资承诺不兑现,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部分区域环保设施、水、电、路、气等核心要素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制约产业集群发展‌。

  三、突破路径:

  积极构建互补共赢的区域发展格局

  各地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发展阶段,加强东、中、西部产业协作,合理分工、优化发展,推动产业在区域间合理转移和布局,同时也要引导各区域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区域发展互补共赢。

  (一)加强空间协同,做好产业梯度布局。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加强政策统筹、信息共享和市场联动,突破行政区划壁垒,打破地域限制,携手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明确各自产业链分工,实现各类生产要素的跨区域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形成“核心区域—节点区域—腹地区域”梯度分工。积极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格局。如东部重点发展“硬科技+现代服务”,中部打造“先进制造+物流枢纽”,西部培育“特色资源+清洁能源”,建设“东数西算”“西电东送”等跨区域新型基础设施,降低要素流通成本。

  (二)加强政策协同,创新产业协作模式。设立“区域间产业关联度”“协同发展指数”“合作共享效益”等高质量发展指标,率先在经济大省创新构建开放、协同的考核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产业生态云平台,打通各省份间的市场需求、产能分布、技术研发等信息壁垒,实现“一业一链”精准匹配,提升产业链响应速度。制定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措施,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跨区域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和区域技术转移中心。推广跨区域产业联盟和产业“飞地”模式,实现成本共担和收益共享。

  (三)增强主体协同,推动产业链价值增值。推动“链主企业+链上分工+服务平台”共生演进,鼓励链主企业跨区域并购重组,通过股权投资带动中西部配套企业升级,形成更加紧密的供求关系,实现研发、制造、服务环节的价值闭环,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涌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增长点,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形成类似“乔木—灌木—草本”的立体产业生态。建立区域人才共享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缓解中西部人才短缺问题。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劳动力、资本、数据等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降低企业跨区域经营成本。

  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经济总量的均衡,更是经济结构、产业质量等方面的协调,绝非简单的“削峰填谷”,而是通过产业生态的有机整合,实现区域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在未来的发展中,各地应加强对产业生态建设的重视和支持,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作者系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科技协作与支援合作处处长)

2025-04-28 6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content_149666.html 1 <p>以产业生态建设促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