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1日
第A6版:高新园区

贵阳高新区探索“产业共享”新模式

  ▶  王轩禹

  在近日举行的贵阳贵安“筑企秀”第十九期推介活动——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产品/服务能力推介中,贵阳高新区产业共享服务中心的集中推介引发广泛关注。

  作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贵阳高新区直面中小企业设备投入高、资源利用率低的难题,创新推出“产业共享”模式。目前,贵阳高新区已建成五大共享服务中心,涵盖表面处理、模具设计加工、精密加工、装备制造理化检测、机电维护等关键环节,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协同网络。

  让企业降本增效

  在贵州钜航表面处理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钜航”)生产车间内,一条长达2.6米的钛合金阳极氧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作为贵阳高新区表面处理共享服务中心核心企业,该企业凭借贵州省内稀缺的镁铝合金微弧氧化工艺,填补了区域技术空白,更以智能化生产线和环保达标排放赢得国际认证,为航空发动机等“大国重器”的环锻件提供关键部件表面处理服务。

  “过去企业需自建生产线,如今通过共享平台,不仅能灵活调用10条产线资源,还能享受热能回收年省百万元的节能红利。”贵州钜航副总经理熊永春表示,共享模式不仅让一些企业省去重资产投入,还能通过智能监控和环保技术实现降本增效。

  贵阳高新区模具设计加工共享服务中心则瞄准贵阳市模具产业“设备少、外流多”短板,整合先进设备,提供大型精密模具制造服务。

  “过去,贵阳市模具企业设备闲置与需求外溢并存,每年数亿元订单流向沿海。如今,共享中心让资源‘活’起来!”贵阳高新区模具设计加工共享服务中心合作单位贵州华青源精密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高勇的感慨,道出了贵阳高新区生产共享平台的实效。

  “模具是‘工业之母’,是工业生产的基础装备。贵阳高新区模具设计加工共享服务中心既助力当地航空航天等产业完善配套,又为新入驻及拟投资企业解决模具配套难题,增强投资信心。”赵高勇坦言,过去当地企业依赖沿海外协,成本高、周期长。如今通过共享服务中心,吉利汽车等客户的模具需求可在“家门口”解决,综合成本降低15%-20%。

  在贵阳高新区,共享服务中心不仅仅停留在生产领域,还延伸至设施维护领域。

  “企业只需专注核心业务,其他需求交给共享平台。”贵阳高新区机电维护共享服务中心运营单位联安(贵州)共享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天水说。

  作为贵阳高新区机电维护共享中心运营主体,该企业整合电力工程、设备维保、软件开发等资源,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仅电力运维一项即可降低用工成本50%。赵天水算了一笔账,“原本每家企业需配备专职电工,如今通过集约化服务,贵阳高新区年均节约用工成本超千万元。”

  为产业发展赋能

  近年来,贵阳高新区瞄准以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特色产业的“两主一特”产业,围绕航空发动机、微特电机、电子元器件三大生态圈,以“共享”理念破解产业链资源分散难题。

  “‘共享’不是简单拼凑,而是要素重组。我们像‘拼积木’一样整合资源,让企业轻装上阵。”贵州科学城产业集团产业板块负责人李足刚介绍,贵州科学城产业集团围绕“科技创新”“新型工业化”,聚焦产业核心要素,整合分散要素形成“一平台N中心”协同网络,为贵阳高新区产业发展赋能。

  贵阳高新区的共享逻辑不止于此。通过“政府引导+链主带动+企业联合”模式,贵阳高新区依托贵州科学城联合其他“三城”签订了《科创公共服务平台共享合作协议》,促进了“四城”创新要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依托龙头企业成立了业界共治理事会和航空发动机、大数据、集成电路3个行业委员会。

  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创新”,贵阳高新区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正释放乘数效应。数据显示,2024年贵阳高新区集聚高新技术企业达35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至12家,集聚航空发动机生态圈企业22家,2024年实现产值123.8亿元,同比增长22%。

  “共享平台不仅是资源聚合器,更是创新催化剂。”贵阳高新区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化“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以共享经济思维重构产业逻辑,让“创新雨林”与“产业森林”交相辉映,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2025-04-21 6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content_149309.html 1 <p>贵阳高新区探索“产业共享”新模式</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