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1日
第A3版:热点

多地深耕具身智能 既期待更要理性

  ▶ 本报记者 李争粉

  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人工智能与物理实体结合的产物,具身智能正引领着人工智能技术迈向新的高度,并作为我国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超过20个城市明确提出发展具身智能。

  “这对于具身智能迈向‘涌现’拐点是利好,有利于集中力量发展下一代AI的基建。从长期看,人形机器人必然会走进千家万户,形成10万亿级别的增量经济。”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马利庄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多地深耕具身智能赛道

  当下,具身智能正以独特的科技魅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着全球业界人员的目光。

  相关行业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突破4800亿元。随着大模型端的技术突破,预计2031年具身智能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目前,我国各地纷纷将具身智能产业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加速布局。

  例如,北京市以具身智能机器人为突破口,加速抢占下一代通用人工智能制高点。今年2月28日发布的《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到2027年,北京市具身智能上下游产业链基本实现国产化,突破百余项关键技术,培育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目前,北京市拥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约2400家,约占全国总数的四成。其中,独角兽企业36家,在全国超半数。2024年,北京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

  “具身智能作为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路径之一,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刘卫华介绍说,北京市始终面向未来,紧盯人工智能下一代技术前沿,以全球视野谋划创新布局,以前瞻思维引领产业变革,将具身智能作为产业布局新赛道,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加速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近日,江苏省苏州市发布了一批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要素名单,常熟智汇未来具身机器人创新谷等8家“苏州市具身智能机器人特色产业园”,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国际联创中心等9家“苏州市具身智能机器人高能级创新平台”,江苏智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30家“苏州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优质领航企业”进入该名单。

  据了解,苏州市的“小目标”为:到2027年,苏州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初步建立;重点培育3家以上拥有整机商业化量产能力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核心产业规模达100亿元,关联产业规模达300亿元,支撑机器人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在“大脑、小脑、肢体”等核心组件领域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在制造、服务等领域实施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示范。

  “深圳市的电子制造优势为具身智能产业提供有力支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党委书记、协理副校长李学金表示,深圳市拥有完整的电子制造供应链,可为人形机器人硬件快速迭代提供有力支撑,很多头部企业在AI、运动控制、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积累可迁移至具身智能。

  专家表示,各地应该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寻找细分赛道,形成差异化、集群化的发展态势,防止产业内部过度内卷和同质化竞争。

  既期待更要理性

  具身智能产业曙光已现、蓝海可期,但机遇之下挑战犹存。

  马利庄表示,不同类型机器人的发展处于不同时期,具身工业机器人及无人驾驶车辆发展相对成熟;具身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还处在“幼年期”,很多技术路径不明朗,还有待在实验室继续探索。

  “各地在布局具身智能产业时,应注意第一性是数据。”马利庄说,当前AI技术还是依赖数据驱动,要搞清楚具身智能的规模定律,还需要科学界与产业界紧密配合,在混合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研究。

  面向未来,马利庄表示,具身智能体将成为人机高层次载体,具备自然交互方式、高精度识别能力等功能。

  “可以预见,未来养老机器人、秘书机器人、伴侣机器人将遍地开花,实现劳动力的替代,大幅度提升生产力,也会改变社会及家庭结构,并诞生新的伦理和法律。”马利庄说。

2025-04-21 6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content_149299.html 1 <p>多地深耕具身智能 既期待更要理性</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