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家荣
春日的阳光洒在中山火炬高新区民众街道三墩村的稻田上,植保无人机轻盈掠过翠绿的田野,精准地将稻种播撒入田。操作无人机的“90后”新农人吴锐文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笑着说:“这台‘铁牛’一天能播500亩,眼前近150亩地,两个小时就能收工!”
这一幕正是民众街道以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民众街道依托中山市裕铭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向“科技当家”转型,探索出一条机械化、智能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新农人”领航,从大学课堂到田间地头。作为裕铭合作社的创始人,吴锐文的经历颇具代表性。这名30岁出头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并未选择都市白领生活,而是扎根乡土投身农业。2022年,吴锐文联合周边农户成立裕铭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机械替换人”为突破口,整合资源开展机耕、播种、施肥、打药、收获等“一条龙”农业生产托管服务。
“过去人工插秧,一人一天最多两亩地,现在用无人机播种,效率提升近百倍。”吴锐文算了一笔账:合作社目前拥有拖拉机、植保无人机、插秧机等各类农机设备14台,每年服务农田面积超2000亩,在服务当地的同时还能辐射周边。其中,合作社自营的800亩水稻田全程采用机械化作业,亩均成本下降20%,产量却提高了15%。
“硬核”装备上阵,春耕跑出“加速度”。走进裕铭合作社的农机仓库,植保无人机、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整齐排列,这些“铁家伙”成了合作社的“主力军”。
“春耕时节最怕误农时,机械化让我们底气十足。”吴锐文举例说,传统人工播种需数十人连续作业一周的100亩稻田,如今一台无人机加一名操作员半天即可完成。而合作社提供的“菜单式”托管服务,更让周边小农户尝到甜头,农户只需支付服务费,翻地、播种、施肥、收割等环节全由专业团队包办。目前,合作社已为200余农户提供托管服务,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裕铭模式”拓路,构建现代农业生态圈。裕铭合作社的发展,背后是民众街道对农业现代化的前瞻性布局。民众街道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升级等举措,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定期邀请农技专家开展无人机操作、智慧农业管理等培训,培育“一专多能”的新农人队伍。裕铭合作社模式的核心在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农机设备对外开放租赁,破解小农户“用不起、不会用”难题。
现代农业不仅要“会种地”,更要“慧种地”。在民众街道,越来越多的“吴锐文”正在用科技改写传统农耕图景。
近年来,民众街道持续加码农业现代化布局,并依托农业创业孵化基地吸引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驻。下一步,民众街道将聚焦现代农业,推广“合作社+农户”模式,高质量推进全街道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