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洋
3月28日下午,北京工业大学奥林匹克体育馆内,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主题展区人头攒动,一片欢声笑语。
“快看!这是春晚舞台上穿着花棉袄扭秧歌的机器人。”
“来,握个手!”
招手、敬礼、握手……萌态可掬的宇树G1人形机器人热情地向前来参观的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学生打招呼,时不时表演跳跃、扭转、舞蹈甚至“鲤鱼打挺”等高难度动作,引来周围人喝彩。
地面上,“三维机器蛇”灵活地辗转腾挪,巧妙地避开障碍物,轻松应对复杂地形。
“它的主要应用场景是特种环境检测,可以去人到不了的地方,比如地下管道、核电站等狭小密闭高危的环境和空间。优势是狭小、灵活、有多种步态,可以适应多种复杂环境。”展台前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三维机器蛇”来自南开大学方勇纯教授团队研发的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清瑞博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六自由度灵巧手”展台前热闹非凡。一位年轻女士伸手做出精准抓取动作,几乎就在同一瞬间,一旁的机器手像是收到了指令,流畅且精准地同步完成了一模一样的抓取动作。
“这台机器手的指尖配置了先进的多阵列触觉传感器,就像拥有了灵敏的‘触觉神经’。所以,人和机器之间只需简单的手势交流,它就能心领神会。”展台前的工作人员说。
多模态重载轮腿式高机动平台是北京理工大学项昌乐院士团队针对特殊场景需求研发的一款兼具轮式和腿式机动平台优点的新型多模态智能无人装备。当前行业主流的轮腿式机器人普遍存在载重能力不足、续航时间短、运动速度慢等问题。针对这一行业痛点,该团队成功研制出具有大载重、高续航、快速度的新一代多模态重载轮腿式高机动平台。
此外,这里还有高空特种作业机器人、智慧农业机器人、城市污水处理全流程智能优化运行平台等多项人工智能领域尖端科技成果。
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主题展,重点展示海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高校硬科技成果和典型科技转化成果,吸引了政府部门、企业、高校、投资机构与科技服务机构等纷纷前来进行供需对接、交流洽谈。这些交流合作平台,正在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并让人们未来生活更加高效、便捷与美好。
均为李洋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