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衍杰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离开作为载体的产业,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国家高新区须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起来,更好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为国家高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国家高新区须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本质,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为国家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
一、新质生产力内涵及其特征
(一)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涵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强大发展动能,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一是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二是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三是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科学技术、管理等要素,都是生产力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主要特征
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形成高科技的生产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形成高效能的生产力;以新供给与新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为落脚点,形成高质量的生产力。
二、国家高新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路径选择
(一)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协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内核,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持续开展周期性的关键技术识别,聚焦未来科技发展的新动向,组建创新联合体,加速推进薄弱短板领域的科技统筹攻关。要注重发挥产业链链长企业在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创新层面的“主力军”和“领头羊”作用,带动各类经营主体,协同解决行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营造优势互补、开放融合的产业创新生态。
(二)推进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融合渗透,整合构建全方位互联互通网络体系。新质生产力的新要素范畴既包括传统生产要素的“质量升级”,还包括数字经济时代下以数据要素为代表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新生产要素的嵌入和融合。现阶段,要加快完善数据要素与资本、劳动者、技术等生产要素和产业环境之间的协同联动和深度融合机制,通过对产业链上下游全要素的数字化转型、再造,优化要素之间的组合结构和匹配效率。借助“云计算+算力+数据”的模式,搭建数据要素桥梁,整合构建全方位创新链与产业链互联互通生态网络体系。
(三)持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科技赋能转化升级为现代化产业。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传统产业一经科技赋能,就有可能转化升级为现代化产业。要把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底座,积极引导传统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动传统产业实现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转型。要切实发挥数据要素的赋能作用,推进传统产业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实现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有机融合,做优做强一批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为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夯实根基。
(四)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的资源要素禀赋有所差异,产业基础、科研条件不尽相同。各地要走出适合当地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提升地方经济竞争力。打破思维定式,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时因地制宜找准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实事求是谋发展,防止盲目跟风。
(五)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开辟新赛道培育新质生产力。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但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也大量存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产业链供应链卡点堵点仍较多。必须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强化科技赋能,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六)加强产学研合作,壮大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强产学研合作,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以多种形式培养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良性循环,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健全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培养造就适应国家战略需要的紧缺人才、具备更高创新素养的拔尖人才以及符合学科交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
(七)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先进技术的应用提供良好基础条件。新型基础设施是企业通过先进前沿技术实现跨越式升级发展的基础条件。新型基础设施要通过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赋能产业生态、医疗、金融等多元化领域,促进多种技术、产品和行业实现协同或融合发展,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八)聚焦底层共性技术的突破创新,提高技术应用水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进一步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突破。在单一自然科学领域长期未能出现突破性创新的情况下,底层共性技术的突破创新成为短期内快速形成新的技术应用亮点、突破性产品亮点和技术壁垒要素的关键。
(九)加速技术转移转化,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通过打造技术服务平台融通大中小企业研发资源,避免研发信息孤岛效应导致的技术资源、设备、人员的闲置和浪费,有效弥补基础创新和产品开发之间的空白地带,降低企业研发风险和成本。加强政府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导向作用,针对底层关键技术领域,实施包括研究、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在内的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方位扶持行动。布局以创新成果产业化为目标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十)加强对数字企业扶持力度,实现更优的“数字生产力”。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应继续加大对数字企业扶持力度,优化核心技术产业布局,实施多领域、多部门、多形式联合的数字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构建产学研用协同的高效科技攻关体系。抢占技术优势制高点,形成更优的“数字生产力”。
(十一)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在于依托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关键核心技术是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的重要抓手。一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对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二是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十二)加快促进新要素赋能实体经济,释放数字要素活力。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和核心要素是以数据要素为代表的新型生产要素,不断挖掘数据要素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促使数据要素赋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一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素市场;二是壮大新质生产力数据要素的牵引力;三是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数据要素制度体系。
(十三)前瞻性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需要进一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谋划布局未来产业等代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前沿产业,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对此,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一是利用数字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二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三是培育壮大未来产业。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离开作为载体的产业,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国家高新区须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起来,更好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为国家高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高新区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