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0日
第A11版:聚焦两会

代表委员:AI“抢饭碗”别焦虑

  ▶ 刘琴

  在今年全国两会新闻报道第一线,担任“记者”的人形机器人“夸父”,在北京市街头手持麦克风采访路人,吸引了人们高度关注。此前,深圳、杭州等多地“AI公务员”上岗 ,赋能政务服务。人工智能(AI)时代来临,机器人会不会抢走打工人的“饭碗”?

  部分传统岗位将被替代

  看到“AI记者跑两会”和“AI公务员上岗”的新闻报道后,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的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教授徐玖平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

  徐玖平说,AI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社会分工,改变人类社会的运作方式。未来5-20年,人们所熟知的诸多职业将会面临巨大冲击,一些职业甚至会消失。

  徐玖平认为,未来,受AI冲击的职业主要涉及传统文职与数据处理工作、低技能重复性体力劳动、司机与交通行业、新闻与传媒行业、医生与传统医疗诊断、传统教育行业、金融与保险行业和政府行政机构相关部门。

  徐玖平举例说,在银行、企业和政府机构中,文职工作者长期承担着数据录入、财务报表处理、合同审核等任务。当前,AI技术已能够实现精准的数据分析与自动化处理,使得这些重复性高、规则明确的工作逐步被取代。同时,传统基础教育教师和在线课程讲师的角色正受到AI教学系统的挑战。

  不必过于焦虑被AI替代

  面对AI对职业的冲击,如何应对?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不必过于焦虑被AI替代,AI技术替代的是部分工作岗位,同时还为社会创造更多新岗位和就业机会。

  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发布《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预测,未来5年内,全球职场将有22%的就业机会面临变革,新创造的工作岗位1.7亿个,被替代的工作岗位9200万个,就业机会净增7800万个。

  全国政协委员、高锋集团董事局主席吴杰庄表示,AI始终是个工具,人类要不断培养自身的创造力,以应对新一轮的行业转型。

  全国政协委员、天娱数字科技(大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CEO贺晗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AI不是替代工作岗位,而是重塑协作范式,最抢手的不是“会用AI的人”,而是“能用AI创造不可替代性价值的人”。

  贺晗认为,AI不会简单地“卷走”工作岗位,而是重塑整个就业生态。客服、文案岗位减少的同时,AI训练师、AI设计师、AI产品经理等新职业正在兴起。

  思维升级比技能更新重要

  面对AI对职业格局的深刻重塑,徐玖平表示,教育模式亟需变革,应从“教知识”向“育思维、塑能力、筑底蕴”转变。教育的核心不应仅限于知识传授,而应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度思考、创新能力和系统认知的学习者。

  在新闻行业,AI能够自动生成新闻稿、广告文案,甚至合成播报员声音。“AI记者”不仅能够快速抓取信息,还能生成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的新闻报道,极大提高新闻生产效率。

  “如今,部分媒体已开始利用AI撰写财经新闻、体育报道甚至影评。未来,传统记者、新闻编辑、广告文案、配音员的就业环境将面临巨大变化,内容创作者需要更多依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深度分析能力保持竞争力。”徐玖平说。

  当前,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社会分工,推动职业格局重构。“在这一变革时代,仅掌握某项技能已不足以保持竞争力,关键在于思维的升级、认知的跃迁。面对智能化浪潮,需要重构价值观,树立以人为本、技术向善、责任担当的理念。”徐玖平说,一是要夯实适应技术变革的学习力和发展力;二是要提升系统思维、创新突破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三是要掌握不易被AI取代的认知优势,培养真正的“价值赋能者”和“系统设计师”。

2025-03-10 6 6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146991.html 1 <p>代表委员:AI“抢饭碗”别焦虑</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