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叶伟
在国家和地方政策驱动下,近年来,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高歌猛进,装机规模快速增长,应用场景竞相创新,技术路线“百花齐放”。与此同时,新型储能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内卷式竞争不断加剧,部分产业链企业持续亏损经营,正在遭遇“成长的烦恼”。
“内卷式竞争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生,对新型储能行业整体发展不利,而良性市场竞争驱动新型储能市场优胜劣汰,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关部门应严把新型储能行业准入关,优化新型储能市场竞争环境,企业应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遏止内卷式竞争。
价格战愈演愈烈
新型储能技术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2024年,新型储能行业持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期的20倍,较2023年年底增长超过130%。
面对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我国储能产业链相关企业快速增长。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累计新增注册储能相关企业8.9万家,创近10年注册量新高。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储能相关企业已达23.8万家。
然而,在行业快速扩张的同时,新型储能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表示,不断涌入的新生主体和增量资本使得新型储能行业竞争持续加剧。
企业增加、资本涌入、产业扩容、竞争加剧,种种压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向产业链各个环节,让企业纷纷陷入价格战当中,内卷式竞争呈现愈演愈烈态势。根据CNESA Data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2024年,2h储能系统全年平均中标价格为628.25元/kWh,较2023年均价下降43%;4h储能系统年均价为610.40元/kWh,最低报价0.398元/Wh,跌破0.4元/Wh,创历史新低。“储能企业爆发式增长带来了内卷式竞争。”厦门科华数能科技有限公司市场开发总经理陈超说,新型储能行业涌入大量企业,企业及资本投资无序扩张,导致短期内供给端增长过快,超出实际市场需求,行业存在严重的供过于求。此外,在新能源“强配”储能政策下,建设单位关注于设备或投资的“最低价”中标,导致初始投资端的价格恶性竞争。
企业经营承压
新型储能行业内卷式竞争加剧,企业恶性价格竞争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新型储能行业‘内卷式’竞争给整个行业带来效益与利润下降、技术创新受阻、安全风险增加以及行业生态恶化等后果。”陈超说。
陈超表示,在内卷式竞争中,新型储能行业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进行的低价竞争、无序扩张等行为,不仅导致行业整体效益未提高,甚至出现资源浪费和效率下降的局面,使得部分产业链企业持续亏损经营,由此企业将更多精力放在价格竞争上,而忽视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导致新型储能行业的技术创新停滞不前,难以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新技术和产品;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采用质量较差的材料或降低生产标准,从而增加产品的安全风险。
田庆军表示:“价格下行为新型储能行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促进了行业的繁荣和技术的进步,但要警惕价格内卷下的质量风险。如果质量把控不好,造成批量质量事故,可能会影响新型储能行业目前良好的发展势头。”
刘坚说,内卷式竞争会导致新型储能市场产品价格整体降得很低,对优质企业而言就不能得到回报,影响整个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如何破局
竞争可谓新型储能行业成长的加速器,但面对内卷式竞争,行业该如何破局?
“当前,新型储能市场竞争环境不够完善,价格机制有待健全,盈利模式有待改善,因此需要从政策扶持、行业门槛、安全标准、技术革新、示范应用等方面发力,加速行业优胜劣汰,让市场结构性优化,避免内卷式竞争。”刘坚表示。
陈超说,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对新型储能行业监管,防止恶意竞争和损害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行为发生。同时加大对新型储能技术研发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招标企业应明确详细的技术指标,避免因一味寻求低价导致项目质量降低,留下安全隐患。
田庆军表示,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新型储能企业需要加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力度以构建差异化竞争力,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跑赢“内卷”。
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新型储能行业正在积极“反内卷”。2024年12月,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组织近30家行业龙头企业召开新型储能行业防止内卷式竞争闭门研讨会,共同讨论防止行业内卷式竞争措施。据悉,闭门会三大研讨议题,包括讨论关于“反内卷式竞争、反低于成本价格竞争”等内容的行业自律公约;讨论防止低于成本价中标等反内卷相关措施,包括提高准入门槛、规范技术条件、完善标准体系、加强安全防护水平、约束地方资本冲动投资等;讨论促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关键技术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