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7日
第A19版:绿色低碳

全国碳市场运行活跃度提升

  ▶  本报记者   叶伟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碳市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3亿吨,累计成交额430.33亿元。其中,2024年全年配额成交量1.89亿吨,成交额181.14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经过3年多的发展,全国碳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制度体系日趋完善,交易规模持续扩大,推动全社会实现低成本减排功能不断显现。

  制度建设日趋完善

  “碳市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进展,系因国家高度重视并不断健全碳市场政策法规体系,不仅为碳市场更成熟和健康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碳市场长期稳定向好发展带来了良好预期。”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旬表示。

  2024年1月,国务院颁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和监管制度,成为指导中国碳市场运行管理的法律依据。同年7月,国务院出台《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为我国碳排放双控体系建设划定重点领域并制定短、中、长期3个阶段的重点任务,成为碳市场未来制度体系建设的方向和指引。

  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碳排放核算核查、注册登记、交易结算等33项规章制度,初步形成了多层级、较完备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此外,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探索建立了一整套数据质量监管体系,大幅提升监管效能,碳排放数据质量显著改善;全国碳市场科学规范的数据核算标准和方法,为碳足迹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碳市场扩容步伐加快

  根据《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3年度配额管理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096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2亿吨,是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市场。但该市场仅覆盖发电行业,参与主体高度同质化。

  为加快推进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工作,2024年9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将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管控范围,覆盖新增约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新增碳排放量约30亿吨,使市场总覆盖量达到全国排放总量的60%。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研究室主任阳平坚表示:“相比火电行业,钢铁、建材等高排放行业的工艺流程和排放核算更加复杂,纳入这些行业将大大提升碳市场的能力建设。”

  中财绿指(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施懿宸说:“将市场参与者扩大到其他行业主体,碳市场覆盖的碳排放总量将大幅提升,配额交易量、配额交易额将显著增加,合理碳价也更易形成,市场活跃度有望得到改善。此外,碳市场的扩围还能够更充分地发挥碳市场的减排激励作用,倒逼更多高碳排行业企业采取低碳转型措施。”

  碳价格发现机制初步形成

  碳价格是碳市场活跃度的重要风向标。2024年,国内碳价格总体稳中趋升,最高价106.02元/吨,最低价69.67元/吨,年末收盘价97.49元/吨,较2023年年末收盘价上涨22.75%。同时,2024年,全国碳市场配额平均价格为91.8元/吨。

  “这表明我国碳市场运行整体平稳有序,交易持续活跃,碳价不断上升,是市场发挥碳减排资源配置作用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更大程度激发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动力。”王旬说,碳市场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有效发挥了碳定价功能,并为企业长期碳资产管理与减排投入提供了成本参考。

  “政策是现阶段提振碳市场、影响碳价格的关键驱动力。”施懿宸认为,碳价格持续走高,受益于市场扩容、免费配额收紧等多重因素影响,《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颁布,为国内碳市场运行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提振了碳市场参与方的信心。

  王旬说,自全国碳市场开市以来,全国碳市场总体运行平稳,未出现碳价格短期暴涨暴跌的现象,以碳交易为核心的碳定价机制逐步形成,全国碳市场已成为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核心政策工具。

  根据《中国碳市场建设成效与展望(2024)》预测,到2030年年底,全国碳市场配额成交均价预计突破200元/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成交均价预计上升至150元/吨。

2025-02-17 6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content_145829.html 1 <p>全国碳市场运行活跃度提升</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