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轩 王秋玲
厦门火炬高新区又有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跻身国家队。近日,第六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出炉,来自厦门火炬高新区的14家企业榜上有名,主要分布在电力电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
截至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21家。
“小巨人”迸发大能量
在汽车零部件全球百强企业中,超过30家企业使用的精密弹性件,来自厦门火炬高新区新晋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厦门立洲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洲精密”)。
在立洲精密展厅内,陈列着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高精密弹性件。
“以这款波形弹簧为例,它能应用在新能源汽车转向器的止动环中,锁住汽车的转向轴,防止零件轴向窜动与脱落,保证汽车安全驾驶。”立洲精密总经理王亮介绍说。同时,他表示,汽车行业验证周期长、供应链结构稳定,企业必须拿出无可替代的产品。
而这无可替代“绝活儿”的背后是立洲精密对技术创新的执着,是对材料、工艺等进行成百上千次的分析、验证和方案优化。
此次入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的还有厦门韫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韫茂科技”)。其专注于碳化硅、集成电路、Mini/Micro LED、锂电池等泛半导体领域薄膜沉积设备的研发与生产。2024年,韫茂科技新实验室正式投用。不久前,韫茂科技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光学镀膜ALD(原子层沉积)批量出货,该设备系国内首创。
同为新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厦门特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仪科技”),是伴随厦门火炬高新区平板显示产业发展成长起来的企业。如今,特仪科技已发展成为业内的“多面手”,其业务涵盖光学性能检测、视觉检测、色斑修复等,客户包括京东方、惠科、天马微电子、三安光电、华星光电、友达光电等龙头企业。
“钱袋子”护航“小巨人”
用金融工具“新质贷”为“小巨人”企业发展注入“强心剂”,化解企业“成长的烦恼”。
厦门火炬高新区基于“企业创新税收指数”推出“新质贷”政策,融合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评估值、银行风险模型评估结果,结合企业研发投入及未来价值评估,创新设立免抵押、纯信用融资贷款产品。
近日,中国农业银行厦门市分行向厦门首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能科技”)发放了500万元“新质贷”,这标志着厦门火炬高新区首笔“新质贷”成功落地。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首能科技专注于新能源领域关键材料电解液的研发。首能科技总经理张智军说:“有了‘新质贷’的助力,企业创新投入更有底气了。”
除了“新质贷”,厦门火炬高新区还推出“厂易贷”“税易贷”“信易贷”等贷款扶持政策,并通过火炬金融服务中心融资平台,打造一站式线上“金融服务超市”,帮助2012家企业对接金融机构。截至2024年年底,2040家企业通过该平台成功发布8620条融资申请,申请金额240.47亿元,累计实现放款133.86亿元。
2024年4月出台的《厦门火炬高新区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措施》进一步从支持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加强企业人才住房保障、鼓励企业引领示范方面,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支持。
“小巨人”依托“厚底子”
厦门火炬高新区聚焦促进中小企业向高新、专精特新发展导向,不断为企业提供充足“养料”,助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
不久前,位于同翔高新城的火炬专精特新加速器项目正式破土动工。建成后,该项目将成为集研发、生产、办公、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专注于为高端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领域提供全链条服务。
不仅如此,厦门火炬高新区还建立了专精特新企业库,以梯度培育、整体推进、动态管理的方式,通过集中优化要素保障和服务供给,培育壮大一批专精特新后备企业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在过去3年里,厦门火炬高新区聘请诊断专家,为87家企业挖掘433个智能化痛点、难点,推动55家企业逐步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33个,落地金额达6400万元;通过集聚企业、高校等多方力量,加速打造联合实验室;成立高新区企业服务顾问工作站,聘请26名服务顾问以“共享顾问+专家在现场”模式,为企业提供法律、税务、融资、改制上市等专业服务。
据介绍,接下来,厦门火炬高新区将继续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构建梯度培育体系,加速集聚更多创新资源和要素,助力孵化、发展更多专精特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