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伟
聚合发力未来产业新赛道和新质生产力新方向。1月10日,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天津市科技局、天开高教园管委会,河北省科技厅,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共同主办的“京津冀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工作推进会”在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北京未来科学城举办。
聚合发力
会上,京津冀自然科学基金合作专项增设合成生物制造主题指南发布。该指南将引导京津冀地区科研团队围绕三地共同关注的合成生物制造应用基础问题开展联合研究,形成实质性合作。该批项目计划于今年3月启动。
同时,京津冀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联盟正式启动。该联盟将大力推动京津冀合成生物制造领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生物制造领域的优质资源对接和成果转化产业化平台,不断推进菌种知识产权保护和监管制度创新,共同开展标准研究,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单位有组织地协同,打造具有整体竞争力的区域协同发展生态。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河北省科学院微生物所、北京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等联合发布京津冀合成生物制造共性技术平台高水平共享倡议。相关机构将围绕“共建平台服务网络 共享资源高效配置 共促区域创新协同 共筑产业集群优势”,加速促进京津冀三地创新资源要素在区域内合理流动、高效配置和集聚共享,加快实现更大规模、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协同创新,有力提升京津冀合成生物制造产业的创新水平和竞争优势。
京津冀三地伙伴园区代表,包括北京未来科学城、农业中关村核心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武清开发区、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等6个园区,共同签署合成生物制造伙伴园区计划。据悉,京津冀三地将依托伙伴园区计划,在协同服务合成生物制造企业、共同探索建立合理收益机制、推动共性技术平台共建共享等方面展开合作,进一步优化合成生物制造全产业链空间布局,打造协同发展新生态,助力京津冀抢占合成生物经济制高点。
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天津市分行、河北省分行三地分行为三地合成生物园区平台赠予“京津冀合成生物制造产业2025意向授信函”,为三地合成生物制造产业企业集体新增意向授信近百亿元,持续加大对合成生物制造产业的支持力度,助力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龚维幂在会上提出,京津冀三地结合各自优势和禀赋,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成生物制造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高地,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举措,也是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更好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动担当。
合力推进
推动京津冀合成生物制造领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京津冀三地如何聚力、发力、合力?
河北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高建锋表示,下一步将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创新平台、科技金融、政策保障等方面,对三地创新团队的合作给予大力支持,推动三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生物制造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打造区域增长新引擎。
天津市科技局副局长、天开高教园管委会副主任梅志红表示,希望京津冀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联盟紧密开展对接活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促成资源共享、相互赋能,推动京津冀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梅志红说,天津市将全力为各类创新主体做好服务,为生物制造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在对接服务重大国家战略中展现新作为、贡献新力量。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正局长级)刘伯正指出,合成生物制造产业是国家明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京津冀三地各具优势,具有协同发展的良好基础。下一步要在协同创新上持续发力,加快推进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技术实现突破,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合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合成生物制造原始创新策源地。要加强分工协作、错位联动,因地制宜推进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差异化发展布局,推动形成全产业链发展生态。要深化联合融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项目落地为目标,协同解决成果转化、项目落地梗阻堵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