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伟) 1月2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介绍说,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把“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作为新时期推动国家高新区发展主线,加快建设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在各方共同努力下,178家国家高新区发展取得新成效,可以用“三个高”概括。
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效应显著。2024年1-11月,全部国家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8.7万亿元,同比增长4.4%,利润总额1.9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约30%。
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加速涌现。目前,全部国家高新区聚集了70%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80%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拥有发明专利数量均占全国的50%左右。凭借创新优势,国家高新区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方向,取得一批重大突破。例如,世界首个具身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原型等原创技术、首发产品不断涌现。
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全部国家高新区汇聚了全国约30%的高新技术企业、40%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的独角兽企业和科创板上市企业等,培育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等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六大类高技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中,国家高新区有5类在全国占比超30%,国家高新区已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核心承载地。
陶青表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指导国家高新区继续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质生产力引领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具体看,围绕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国家高新区新赛道培育行动,支持国家高新区布局建设一批中试验证平台和高能级孵化器,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支持企业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围绕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推动一批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支持有条件的国家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在成果转化、产业发展、企业创新、开放合作等方面积极开展政策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