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0日
第A3版:热点

“紫领”: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

  ▶ 孙立彬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课题组对外发布的《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就业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认为,未来10年,“紫领”人才总体需求将保持增长态势,到2035年将超过3100万人,占比制造业总劳动需求近1/4。

  “紫领”是什么概念

  中国人民大学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李育辉表示,“紫领”人才不同于“白领”和“蓝领”,是介于二者之间。“‘紫领’人才就像‘先锋队’和‘排头兵’,全面带动传统产业工人队伍向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演变。这类人才的崛起,标志着整个产业工人队伍都在发生深刻变革。”

  《报告》认为,作为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中的典型代表,“紫领”人才广泛存在于智能制造业的班组长、技术员和质检员等岗位,既拥有较高的操作技能,又具备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在智能制造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是推动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

  为了全面刻画“紫领”人群画像,《报告》构建了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的胜任力模型。该模型由6个核心胜任力因子组成:业务高效驱动、新质科技接纳、创新学习进取、多元技术融合、人际沟通影响、核心价值引领。

  在面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浪潮下的就业压力方面,作为兼具管理创新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的交叉型人才,“紫领”群体在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中展现出更强劲的韧性和抗冲击力。

  《报告》显示,班组长及技术员,由于其工作涉及管理、技术研发和复杂问题解决等方面,因而不易被自动化取代。且对于新兴技术的应用,AI技术赋能的持续深化,也进一步巩固了“紫领”在智能化体系中的优势地位。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中国就业与民生研究院院长赵忠认为,“紫领”是应对技术进步带来的可能引起就业分化、就业极化的新兴群体,技能和工人相结合不仅增加了市场竞争力,在生产过程中贡献度的增加还将使他们可获取更高的劳动报酬。

  总体需求巨大

  《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紫领”人才总需求约为2500万人,而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不断推进和智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未来10年“紫领”人才的总体需求将保持增长态势。

  在需求大增的同时,“紫领”不仅有着很好的职业发展前景,而且薪酬和社会地位也会越来越高。

  联想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裁、联想教育总裁李祥林表示,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进入工厂成为“紫领”人才,将成为年轻人更稳定、长期的职业发展路径,并将越来越受人尊重,同时薪水也会越来越高。

  值得关注的是,“紫领”人才的学历要求通常高于普通“蓝领”,对高中及以下的学历需求呈下降趋势,对大专学历的需求较为稳定,但对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需求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报告》预计,“紫领”职位对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需求将从2022年的28%增长至2035年的57%,实现翻倍。

  李育辉表示,智能制造催生了技术员和班组长的学历由大专、本科向本科以上学历发展,以应对技术创新和管理变革。

  学历和技能密切有机结合,成为“紫领”人才培养新课题。

  中国劳动学会秘书长赵越表示,需构建校政行企“四位一体”教育培训新格局,将劳动教育与创新教育、职业教育、在职教育相结合,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人才,并通过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实现劳动教育、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

  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工运研究所副所长逄国君认为,要聚焦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推动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特别要重视企业在产业工人培养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为产业工人提供实践锻炼和技能提升的机会。

2025-01-20 6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content_144758.html 1 <p>“紫领”: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