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琪琪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前瞻布局新兴赛道和未来产业,以高能级平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科学-技术-创新-产业”具有区域特色的内生发展之路,一大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和新质企业围绕量子科技、下一代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
紧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近年来,合肥高新区聚焦源头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前瞻布局新兴赛道和未来产业,以高能级平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科学-技术-创新-产业”具有区域特色的内生发展之路。
抢占量子信息赛道
从“0-1”再到N
量子技术首次被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抢占量子信息赛道,合肥高新区早在15年前已开始布局。
2009年,在国家政策支持鼓励科技成果转化背景下,安徽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在合肥高新区应运而生,也即后来的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盾量子”)。自此,合肥高新区乃至安徽省正式拉开发展量子产业大幕。
彼时,在我国,量子信息产业尚属“无人区”,合肥高新区在国内率先开启探索量子科技产业化道路,前瞻布局这一未来产业赛道,由此国盾量子以及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等诸多量子科技企业陆续在合肥高新区发展起来。
世界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九章”……一大批量子前沿科技成果在这里诞生,彰显了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天团”为孵化源头的量子信息产业在合肥高新区深深扎根,众多从“0-1”的原始创新成果引人注目。
2023年,合肥高新区成功引入央企中电信量子集团。作为量子科技“国家队”,中电信量子集团的引进再度彰显合肥高新区进一步深耕量子产业的努力。2024年年初,中电信量子集团获批组建安徽省量子信息产业创新研究院,这是安徽省首个未来产业领域产业创新研究院。
15年来,依托中国科大、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联合产学研多方力量,合肥高新区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领域从“0-1”再到“N”,呈现出与世界领先水平处于整体并跑、部分领跑态势。
竞逐“人工智能+”赛道
源头创新串起产业链
在合肥高新区习友路与石莲南路交口西南角处,矗立着在人工智能赛道竞逐的“中国声谷”。在这里,大量高端智能产品走向世界,2000余款软硬件产品成功研发,100余款首台套重大装备、首版次软件成功上市,智慧办公、智慧医疗等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
仅占合肥市约1%土地的合肥高新区,究竟是如何竞逐人工智能产业赛道的?
培育龙头企业是合肥高新区抢占新赛道的首要动作。创建于1999年的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大讯飞”),从一群学生的创业团队成长为摘得多项AI技术全球冠军、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人工智能企业,其背后离不开合肥高新区的“管家”式服务。“扶早、扶小、扶硬科技”的科创环境,研发资金、人才政策、资质认定、市场应用的配套加持,让科大讯飞从智能语音到认知智能,逐渐走出一条自主研发之路。
有了龙头企业,搭建平台是关键举措。早在10年前,合肥高新区就在国家部委及安徽省、合肥市支持下,以科大讯飞为核心,成立国内首个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带动了一大批人工智能企业聚集发展。作为国家级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中国声谷”还汇聚智能语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等100多家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平台。各类创新平台的集聚,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从单个企业到产业集群,科大讯飞正在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实现更大的发展。
为抢抓通用人工智能发展历史机遇,2023年10月,安徽省发布《安徽省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及相关政策,合肥高新区随即发布推动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规划及政策,明确提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通用人工智能领先园区。
为抢占垂直领域赛道,合肥高新区引入专注于构建全球领先的视觉多模态基础模型及应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智象未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象未来”)。其自主研发的智象多模态大模型是超百亿级参数的大模型,拥有目前行业中最丰富的多模态版权语料库。“选择落地合肥高新区,除了被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业政策所吸引,更是切实感受到园区在资金扶持、人才招引、场景应用等方面给予的帮助。”智象未来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高能级研发创新平台,以及科大讯飞等龙头企业并在其引领带动下,合肥高新区在人工智能赛道实现领跑。
蓄势空天信息赛道
商业航天腾空而起
当前,以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为代表的空天信息产业,正成为支撑社会信息化发展、孵化新服务新业态、推动产业能级跃升的强大引擎和核心动能,成为全球争相竞逐的万亿元级蓝海。
在这个万亿元级赛道,合肥高新区靠什么逐梦空天?
“依托中电科38所、深空探测实验室等科研院所,合肥高新区现已在‘卫星制造-卫星发射运营-卫星应用’三大赛道形成独特优势。”在合肥高新区相关负责人看来,在争相竞逐空天信息产业的比拼中,合肥高新区超前布局,并逐步完善整个产业体系。
在浩瀚太空中,与合肥高新区“相连”的卫星有很多:“巢湖一号”,这颗从名称上极具辨识度的卫星,作为“天仙星座”首发星,已于2022年2月27日成功发射入轨;“合肥高新一号”,作为天启星座规划38颗星中第二阶段建设中的第一颗专项发射卫星,已于2023年9月发射;2024年3月,由深空探测实验室牵头研制的“天都一号”“天都二号”成功发射,为架设地月“鹊桥网络”提供先期技术验证……
近一年来,海天丝路商业天基数据中继星座、中科星光总部基地、星图维天信气象生态全国民用总部、中科卫星空天信息产业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在合肥高新区签约落地。优质企业的落地发展,带来了空天信息经济的勃兴,深空探测实验室的建立更为空天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抓手。
2024年12月18日,在中安创谷科技园二期“空天信息产业园”,深空探测实验室合肥总部科研办公区正式揭牌启用。高能级平台的搭建为空天信息产业集聚了新动能,而优渥的营商环境更成为企业扎根的动力。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零重力”)落户合肥高新区不到一年,电动垂直起降(eVTOL)航空器预批产机型“ZG-ONE”产品成功下线,为安徽省、合肥市积极抢占空天信息产业制高点贡献了“高新”力量。
“营商环境好,政策支持力度大,高新区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研究、办公环境和生活环境。”零重力相关负责人说,从公司注册、落地、融资、政策申报、人才引进,以及后续产业合作,高新区各相关部门为企业提供了全链条服务。
合肥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合肥高新区将持续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场景创新,在技术创新、场景应用和商业模式上实现新突破,书写加速发展未来产业、让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奔赴”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