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玲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近日,威海火炬高新区首届人才合作交流大会举行。来自山东省内外的32家高校代表纷至沓来,威海火炬高新区内60多家企业组团上阵,共商校地合作,共谋人才发展,开启“城”与“才”的热情奔赴。
城市因人才而兴,人才因城市而聚。威海火炬高新区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全面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持续优化人才引育、平台创建、校地合作、人才服务等工作,矢志打造产业发展高地、投资兴业洼地、人才集聚宝地。
产业链“链接”人才链
在威高工业园冲管注射器车间,针对技术瓶颈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小革新、攻关活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注塑工程师王利群和班长范振羽通过烧焊修补模具的6:100镶件,解决了因护帽尺寸偏差大而导致的质量问题。同时,范振羽提出的对螺纹芯表面做麻面处理的方案,有效解决了护帽拉伤及粘模问题,生产效率提升11%。
近年来,威海火炬高新区紧紧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高质量引育各类人才,让产业成为吸引优秀人才的“强磁场”“聚宝盆”。
如今,威海火炬高新区医疗器械产业形成了以威高集团为龙头、200多家骨干企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从业人员超过3.5万人;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69家,产业规模400亿元,是国内产能大、配套完善、综合营商成本低的打印机基地之一;新材料产业形成了涵盖碳纤维复合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超硬材料、新兴材料的品类体系。
在当天举行的人才合作交流大会上,山东理工大学就业中心副主任宋建霆“按图索骥”,很快找到了合作企业威海光威户外装备有限公司。
“我们学校专业优势正好与威海火炬高新区产业优势相契合。我们要发挥学科优势,为威海火炬高新区输送优质毕业生。”宋建霆说。
一直以来,威海火炬高新区坚持科教产协同培养人才,目前拥有山东省级以上重点人才131人,其中全职国家级人才11人、齐鲁杰出人才提名奖2人、泰山系列人才71人,形成了城市与人才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的发展新格局。
平台“支点”撬动人才集聚
2024年,华田智能装备孵化器荣获“2022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优秀(A类)”评价。这一荣誉的背后既有“硬”干货,也有“软”服务。
作为威海火炬高新区发展智能装备的重要板块、集聚人才的平台载体,华田智能装备孵化器累计服务企业100余家,孵化高新技术企业3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新三板上市企业2家、区域股权市场挂牌企业4家。
多年来,威海火炬高新区通过提升平台能级、拓宽合作渠道、优化平台支撑,打造了一批优质人才创新平台载体。
依托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以及四大平台——工业和信息化部威海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威海火炬高新区整合骨干企业、高校院所等资源,形成了“1+4+N”创新平台体系,建有山东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27家。
目前,威海火炬高新区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大学(威海)等5所高校,组建涉及15所高校的大学创新(威海)联盟,引进创新转移机构22家。
为给人才创新项目加速成长提供空间载体支撑,威海火炬高新区打造了“高校院所育苗—政府孵化加速—企业园区产业化”全链条孵化体系,拥有孵化总面积100万平方米,国家级孵化载体9家。
多元化平台,集聚起威海火炬高新区全方位、多渠道引才育才聚才的矩阵空间,激发出创新创业强大活力。
服务“走心”换来人才安心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全国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园区……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威海火炬高新区不断夯实人才工作的强大“底盘”,也是威海火炬高新区厚植人才发展的肥沃土壤。
聚焦打造人才集聚宝地,威海火炬高新区在制度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上下功夫,拿出真金白银,捧出真心实意,让各类人才以在威海火炬高新区就业为荣,以实现自身价值为傲。
着眼于构建全方位人才政策支持体系,对顶尖人才,威海火炬高新区根据其科研投入、平台建设和产业化情况等,给予“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定制化支持。同时,威海火炬高新区对在该高新区申报入选的国家级人才工程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人选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分类实施威海英才资助计划。
在技能人才方面,威海火炬高新区鼓励企业推行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每新增一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分别发放500元、1000元、2000元企业补贴;对新认定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给予资金支持。
在平台建设方面,威海火炬高新区对新设立的博士后科研载体等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对获得博士后科研项目资助的进行再资助。同时,威海火炬高新区建设50万平方米、近8000套高品质人才公寓,人才可享受市场价半价租金入住。
以城相许,以诚相待。威海火炬高新区正为广大青年人才提供挥洒青春汗水、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凝聚起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磅礴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