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伟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等重要指示精神,连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积极推动产业首位度优势明显的国家高新区牵头建立区域联动的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
10月21日,11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启动大会暨工作推进会在中关村示范区召开。
10月23日,9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纳米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启动仪式在苏州工业园区举行。
11月11日,16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启动仪式在上海张江高新区举行。
11月12日,12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物联网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建设大会在无锡高新区召开。
11月19日,13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光电子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启动。
……
摸家底
开放协同创新亟待提质增效
主导产业竞争力突出,集聚度高;产业链协作性强,协同潜力大;开放协同创新成果明显,引领性强;跨区域产业合作模式新,亮点多……国家高新区建设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
产业集聚度高。中关村示范区集聚了全国四成的人工智能相关企业,人工智能大模型数量占全国一半以上。
产业链上下游互补互动。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上海张江示范区、苏州工业园区等在材料、设备领域竞争力突出,中关村示范区、深圳高新区等主要布局在芯片设计领域,武汉东湖高新区、重庆高新区等则深耕芯片制造领域,合肥高新区、无锡高新区等在封装测试领域企业逐步集聚。
开放创新成果亮眼。武汉东湖高新区联合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联合技术攻关,诞生了中国第一根光纤、第一个光传输系统,在全球首创用于5G前传的色散平坦光纤,攻破光纤陀螺核心器件光纤环关键核心技术问题。
跨区域产业合作建联盟。上海张江、无锡、南京等6家国家高新区成立“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联盟”,推动产业链优势资源开放共享。
……
国家高新区探索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典型案例,不胜枚举。
“总体看,国家高新区已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和开放创新的合作模式,为试点建设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打下扎实基础,同时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的不足之处体现在协同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产业差异化、协同化发展需要进一步引导,重点产业领域亟需形成全国发展“一盘棋”的局面。
谋发展
共筑深度融合大创新生态系统
如何促进资源汇聚,推动产业链贯通、创新链共通、资金链畅通、人才链流通、信息链互通、生态圈融通,形成全国发展“一盘棋”?
坚持问题导向,推动产业首位度优势明显的国家高新区牵头建立区域联动的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就是其中一条解决之道。
基于开放创新的合作模式,中关村示范区联合上海张江、南京、苏州工业园区、杭州、合肥、青岛、武汉东湖、深圳、成都、西安等11家国家高新区,共同成立国家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网络。
这是国家高新区人工智能力量的一次大集结,意味着国家高新区在系统整合人工智能创新力量方面迈出重要步伐。
苏州工业园区联合中关村示范区、广州、天津滨海、西安、常州、宁波、郑州、淄博等优势高新区,共同启动国家高新区纳米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建设。以“共建、共治、共创、共享”理念,引导国家高新区加强跨区域产业与技术交流发展,加快在纳米新材料领域形成良性循环、有效贯通、深度融合的大创新生态系统,共促纳米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上海张江高新区联合中关村示范区、重庆、南京、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无锡、杭州、绍兴、合肥、厦门火炬、武汉东湖、广州、深圳、成都、西安等16家高新区,共同成立国家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携手推进区域联动、创新协同、场景共拓、成果共享,努力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集群优势。
无锡高新区牵头联合苏州工业园区、杭州、西安、广州、青岛、上海紫竹、苏州、郑州、大连、芜湖、鹰潭等11家优势高新区,建立区域联动、创新协同、场景共拓、成果共享的国家高新区物联网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组织跨区域产业链上下游高新区及优质企业、科研院所与服务机构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共同形成具备世界一流竞争力的产业优势。
武汉东湖高新区联合长春、上海张江、苏州、合肥、泉州、南昌、长沙、深圳、重庆、成都、西安、无锡等共13家高新区,成立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打通园区间光电子信息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整合光电子信息创新资源,共同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模式新机制。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引导优化产业布局,支持国家高新区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希望未来进一步形成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协同创新的新格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向未来
有序引导唱响开放合作“大合唱”
“创新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积极推动国家高新区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建设落在实处,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按照“重点聚焦、优势互补、协作共赢、先行先试”原则,以“成果共享、品牌共建、场景共拓、生态共治”为抓手,强化顶层设计,有序引导,积极探索重点产业链发展的新机制、新路径、新模式,推动国家高新区在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培育壮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中发挥更大作用。
目前,基于对国家高新区产业协同创新情况的研究,结合已具备的现实条件和工作基础,已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光电子、纳米新材料、物联网等领域,推动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苏州工业园区、无锡等国家高新区牵头,联合其他在上述领域进行产业布局的高新区,率先试点建设产业协同创新网络,高效配置创新资源。
在此基础上,工信部将探索网络内创新平台共建共享。支持试点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在网络内开放实验室等共性技术平台,跨区域共享科技资源,探索建立科技创新券互认互通机制,在网络内更加自由地开展测试检测、合作研发、委托开发等。支持共同绘制产业创新资源和人才地图,共建共享服务于产业发展的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推动关键资源要素互通互用。
开展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支持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内科技企业共同发布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榜单”,鼓励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揭榜”,开展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和转移转化。支持网络内产业链上下游科技企业、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等跨区域组建创新联合体,以市场化方式对产业技术进步和协同发展进行联合攻关。
促进产融协同发展。支持组成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高新区出资组建创投基金,重点支持网络内优质初创企业围绕产业链开展的前沿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关键环节自主可控项目。推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加大对相关领域产业协同创新网络企业的支持。
推动场景共拓和治理创新。支持组成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高新区共同发布场景能力清单,支持网络内企业建设一批标杆应用场景,形成一批解决方案,共同开拓市场。鼓励网络内科技企业等创新主体联合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围绕产业链协同发展、创新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相关政策先行先试。
促实干
“高新”合力形成强大“聚变”效应
“建设国家高新区产业协同创新网络,为我们促进创新协同、推动产业协同、深化生态协同、强化治理协同指明了方向。”参与建设的国家高新区纷纷点赞。
“建设产业协同创新网络,为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宇蕾表示,中关村示范区牵头建设的国家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将聚焦实现核心技术新突破、推动产业能级新跃升、探索实数融合新路径、构建产业生态新优势,集中资源、形成合力,大力开展协同创新,积极抢占世界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能。
“在平台建设、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进一步凝聚‘高新合力’,必将有力推动优势资源的强强联合,放大区域协作的整体效应,为纳米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苏州工业园区牵头建设国家高新区纳米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网络,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倪乾表示。
作为牵头单位,无锡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顾国栋认为,建设好国家高新区物联网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对于促进物联网产业创新协同发展、错位发展,共同攻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引领全国物联网产业向高端化迈进,打造世界级物联网先进制造业集群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上海张江高新区牵头建设国家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协同创新网络。上海市科委副主任翟金国认为,通过国家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共同提升集成电路产业协同发展的“引领力”和“融合力”,凝聚创新人才的“集聚力”,将推动集成电路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开展跨领域合作,让集成电路产业在融合创新中焕发出全新活力。
“光电子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必将成为孕育创新成果、推动产业升级的强大引擎,为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国家高新区光电子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牵头单位,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冯立表示。
“希望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成员单位共绘产业愿景、共推技术突破、共促产业繁荣、共建良性生态。”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强政策引导,依托国家高新区聚焦重点产业,在更大范围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统筹配置产业创新要素资源,探索跨区域全链条推进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形成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合力,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