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洋
当前,以低碳化、无碳化理念为核心的新一轮能源革命正在全球蓬勃兴起,清洁能源作为推动能源转型、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领域,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和潜力。
国际能源署(IEA)近日发布的2024年《可再生能源报告》指出,到2030年,光伏发电量的增长将占到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的80%。
“未来,传统用能技术、工艺、设备将发生颠覆式变革,产业链供应链脱碳化将成为未来发展方向。”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清洁能源主题活动上,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副会长于健龙说。
能源转型向新而变
近年来,全国各地绿色低碳发展新蓝图加速展开,能源转型向新而变赛道渐热,产业发展向绿而行动能十足。
作为碳排放大户,火电企业减排二氧化碳任务迫在眉睫。为此,华润电力深汕公司建设世界第三、亚洲首个基于超超临界燃煤电厂的多线程碳捕集技术测试平台,成功完成了首款行业优秀、综合指标突出的高效低能耗复合胺吸收体系——润胺1号,并建设完成微藻试验基地,探索二氧化碳生物转化利用方式,开发河南省810亩藻光一体化项目,整体成本较传统养殖方式降低了21%。
压缩空气储能是潜力巨大的新型储能方式。中国能建投建的“超级充电宝”——世界首台(套)300兆瓦级压气储能电站湖北应城压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于2024年4月9日成功并网发电。该项目利用废弃盐矿作为储气库,将大气吸储于千米深地空间,在需要时释放动能,每天可储能8小时、释能5小时,全年发电量约5亿千瓦时,有效提升区域电网的调峰能力。项目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实现100%国产化。
“目前,我们已经并网发电、正在建设和具备实施条件的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已超过50座。”中国能建相关负责人说。
构建数字化转型链,为能源装备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东方电气集团着力在制造端构建绿色低碳生产模式,在运行端促进能源生产企业绿色低碳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从制造端看,东方电气集团80%的核心制造车间已完成数字化改造,建成两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发电装备行业首个电子充电绿色无人车间、国内首个燃机叶片加工无人车间、首条黑灯生产线及锅炉水冷壁‘数制·智联’工厂,极大提升装备产出质效,实现产业链供应链高效协同。”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彦军说。
营造开放包容能源市场
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4年度《世界能源展望》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超过560吉瓦。其中,中国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总装机容量的约六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重要贡献。
该报告预计,2023-2030年,清洁能源的增量将超出全球电力需求增量的20%。到2030年,全球发电厂的煤炭使用量将减少10%,石油消耗量将减少50%。届时,能源系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首次不再增长。
国家能源局总经济师鲁俊岭表示,随着能源转型进程加快,非化石能源发展不断提速,但能源转型必须建立在能源安全可及的基础之上,立足于自身能源资源禀赋和发展的需求,稳妥有序推进能源转型,着力构建适应大规模清洁能源发展的产供销多元化综合保障体系。
“一支竹篙难渡海,众人开桨划大船。”鲁俊岭说,要共同营造平等、开放、包容的国际市场环境,吸引各方力量参与新能源开发建设,促进绿色能源产品和技术自由流动,共同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能源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释放全球能源市场的发展活力。
中国成稳定产业链重要力量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市场和装备制造国。近年来,中国清洁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风电与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较10年前增长10倍,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总装机的58%,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增量一半以上。
与此同时,中国正积极开展清洁能源国际合作,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世界首位,为全球贡献了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成为稳定全球清洁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力量。
如,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承建哈萨克斯坦最大清洁能源电站阿拉木图2号电站环保项目,积极助力哈萨克斯坦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中国国家电网在巴西的美丽山特高压输电项目,利用中国先进的特高压技术,将亚马逊雨林的绿色电力输送至里约热内卢的负荷中心……
“全世界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最大的市场、最大的机会在中国。”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说,要将机会转化为真正商机,需要下游客户、上游供应商以及整个供应链的紧密协作。
余锋表示:“中国鼓励先进技术的采用和淘汰陈旧技术,有利于引导行业向更加环保、高效的方向发展,从而为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领域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