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洋
“没有强大的5G和工业互联网就没有真正的大数据、就没有新一代人工智能、就没有新一代智能制造,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支撑。”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周济在2024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表示。
11月26日,工信部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该 方案进一步提出,打造“5G+工业互联网”升级版,推进“5G+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和规模化应用。面向大中小企业深化重点行业领域5G工厂建设,推广一体化、集约化解决方案,打造5G工厂建设标杆。加速5G+工业互联网重点产品研发推广,加快新型工业网络建设。
迈向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数据显示,我国在适度超前建设5G网络的基础上,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408.9万个;工业5G模组价格比商用初期下降90%;全国已建设5G工厂超4000家,工业互联网标识服务企业超45万家,注册量突破6000亿个。“5G+工业互联网”建设项目数已超1.5万个,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有力带动了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我国“5G+工业互联网”正迈向高质量、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走进2024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创新成果展区,一款忙碌工作的机械臂格外吸睛,这是基于中国电信翼云控产品构建的实训及演示平台。据悉,翼云控是中国电信自主研发的网络化、智能化、开放化工业控制系统,通过云边端整体部署,使应用和计算能力在工厂内部下沉,支持拧螺丝、质检、涂胶、智能安防等工业生产八大典型场景的智能化作业。
一直以来,受应用行业、应用场景的限制以及各大工业企业间竞争等原因,工业网络不像互联网世界那样开放且统一,而是呈现出较强的封闭性。
“当前工业协议‘七国八制’,形成了各种数据‘孤岛’,需要一张互联互通的网络,而IP正是有效的标准化技术。”“要让不同设备都能说上‘普通话’,实现数据互通。”华为公司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呼吁,面向未来,全行业持续创新技术和应用,解决工业设备互联互通的问题,构建全连接的工业网络,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为此,华为推出的IT与OT融合的生产网解决方案,通过工业网关实现不同协议的转化,把所有协议都统一到IP上,从而实现异构工业设备和机器互联。据了解,该方案目前已经在钢铁、汽车制造等十多个行业得到应用。在一汽的蔚山工厂,一张覆盖冲、焊、涂、装4个车间的综合生产网络,通过IP的协议实现了上万个设备互联,覆盖了百万级数据采集点,帮助工厂生产能力提升15%。
为制造业创新提供关键支撑
一代技术,一代产品,一代工业。“智能制造的核心要义就是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周济解释,智能制造是一个大系统,贯穿于产品、生产、服务等制造全生命周期各个基本环节。而制造业创新的内涵包括4个方面:一是产品创新;二是生产技术创新;三是产业模式创新;四是制造系统集成创新。在这4个方面,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都是制造业创新的主要途径,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支撑。
当下全球工业格局正在经历深层次调整和重塑,我国正站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宏伟蓝图加快实施的历史节点上。新型工业化不仅仅是传统工业的简单升级,而是一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引领的全面革新,绿色低碳也将成为制造业转型的必然趋势。
“工业互联网为绿色低碳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和方法。”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卿表示。他举例说,钢铁行业利用工业互联网技术每年可节电5%,相当于一年可以节约电500万度。水泥行业利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可使系统能耗下降1.6%。只有通过工业互联网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机制才能更好地支撑碳管理数据的实时采集以及动态应用决策。可以说,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技术大大提升了碳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
周济提出,从现在到2035年,是中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也是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内,我国的智能制造发展总体将分成两个阶段来实现:第一阶段是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重大行动”。到2030年,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制造在全国工业企业基本普及;同时,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的科研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试点和示范取得显著成效。第二阶段是智能化升级,从2028年开始,深入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升级重大行动”。到2035年,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升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在全国工业企业基本普及,中国制造业智能升级走在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