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叶伟 特约通讯员 刘姿吟
杭州高新区(滨江)围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条主线,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坚定不移地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建设“中国数谷”“中国视谷”“国际零磁科学谷”,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奋力谱写“建设天堂硅谷、打造硅谷天堂”新篇章。
目标引领行动,奋斗成就未来。今年以来,杭州高新区(滨江)沿着“八八战略”的正确指引,勇担新使命、争当排头兵,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杭州高新区(滨江)实现生产总值1940.7亿元,同比增长5.2%,总量保持杭州市第三,增速保持杭州市第二;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58.8亿元,同比增长7.1%,总量位居杭州市第一,增速位居杭州市第三;连续4年获得浙江省科技创新最高荣誉“科技创新鼎”,蝉联浙江省制造业领域最高荣誉“浙江制造天工鼎”,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五星基地……不断跳跃的数字如同发展的脉搏,强劲而有力,展现着杭州高新区(滨江)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作为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的国家高新区和浙江省高质量发展的“一面旗帜”,杭州高新区(滨江)围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条主线,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坚定不移地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建设“中国数谷”“中国视谷”“国际零磁科学谷”,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奋力谱写“建设天堂硅谷、打造硅谷天堂”新篇章。
产业发展能级向高攀升
10月23日,2024数据要素发展大会在杭州高新区(滨江)举行。会上,“中国数谷”发布最新建设成果:杭州高新数联互通科技有限公司揭牌、数据基础设施跨区域共建签约仪式举行、两个行业数据要素与大模型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启动……
此外,杭州高新区(滨江)召开“中国数谷”建设暨数据要素改革推进会、举行“数源全球 智汇滨江”杭州高新区(滨江)数字经济招商推介会暨“中国数谷”全球合伙人招募行动(上海站)、签约“中国数谷”数据要素“改革沙盒”第二批试点数商……杭州高新区(滨江)乘“数”而上、加“数”前行,将“中国数谷”打造成为杭州市数字经济“往高攀升、向新进军、以融提效”的重要引擎。
据了解,自2023年2月“中国数谷”启动建设以来,杭州高新区(滨江)以国家“数据二十条”为制度框架,率先探索“三数一链”数据可信流通基础设施框架和治理体系建设,解决数据流通确权难、互信难、监管难问题;率先探索构建包容审慎监管制度,发布《中国数谷数据要素“改革沙盒”试点方案》,首批21家、第二批25家企业积极加入“改革沙盒”试点,揭牌成立“中国数谷”数据要素流通合规中心及“中国数谷”数据要素合规委员会,破解数据要素“规则建设难”问题;率先探索数据资产化实现路径,在浙江省先行启动数据知识产权生态试验区建设,发布全国首个数据知识产权质押团体标准,发行全国首单包含数据知识产权的证券化产品,努力将“中国数谷”打造成为数字经济新引擎、产业转型新地标、制度创新新高地,成为参与全球数据产业发展竞争的创新中心。
同时,“中国数谷”数据要素经营主体加速集聚,数据交易市场进一步活跃。截至2024年9月,“中国数谷”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杭州数据交易所两大数据交易机构累计上架数据产品2601个,注册数商1631家,登记交易金额48.1亿元。
“中国数谷”建设只是杭州高新区(滨江)全力促进数字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数字领域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一个缩影。
数字经济是杭州高新区(滨江)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依托现有产业集群优势,杭州高新区(滨江)踩准“互联网+”“物联网+”“数据+”等产业风口,以创新为“核”、产业为“基”,锚定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一园”全速前进,以打造“中国数谷”“中国视谷”“国际零磁科学谷”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物联网小镇、互联网小镇、创意小镇、数字健康小镇和智造供给小镇五大特色小镇产业集聚优势,打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链,形成数字安防等多个千亿元级规模的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未来网络、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全面布局“一园三谷五镇”,构建“1+5+N”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能级不断向高攀升,全力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试点。
向“新”而行,杭州高新区(滨江)产业加速跑。数据显示,今年1-9月,杭州高新区(滨江)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分别增长7.6%、7.5%、7.4%,总量保持杭州市领先。
“1+2+6+N”创新平台体系
加速构建
近日,备受关注的国际零磁科学谷建设频频传来喜讯:极弱磁大设施西翼、杭州国家人工智能+装备制造行业应用基地、零磁谷街及福源河提升改造工程、院士路中段4个项目均已开工。
这意味着,根据国际零磁科学谷“2年构建框架,3年基本成形,5年初显规模,9年总体建成”建设时序,启动建设不足2年时间的国际零磁科学谷建设已全面构建框架,进入加速建设阶段。
走进国际零磁科学谷各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火力全开”的繁忙景象: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施工人员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全力以赴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极弱磁大设施及5个交叉研究平台是国际零磁科学谷的创新之源。”据国际零磁科学谷建设相关负责人介绍,国际零磁科学谷区域面积仅有2平方公里,但区域重点建设项目有26个。除了大设施本体项目外,在大设施东西两翼分布着5个交叉平台,担负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重任。
其中,大设施西翼项目是“重头戏”,它作为大设施配套项目之一,用地面积4.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2.6万平方米,将建设3个交叉研究平台,包括大型磁屏蔽空间技术交叉研究平台、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与仪器交叉研究平台和芯片化量子传感器工艺技术交叉研究平台(部分)。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桩基施工。
大科学装置,国之重器。据了解,极弱磁大设施全名为“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后将成为性能最强、空间最大的大型“零磁”空间,为深空探测、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领域提供极端弱磁环境和极端测量手段,使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保持领先优势。
在规划建设国际零磁科学谷方面,近年来,杭州高新区(滨江)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合作,实现了大科学装置、浙江省实验室“零”的突破,形成了“1+2+6+N”创新平台体系,包括极弱磁大设施这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区块链与数据安全研究院、经血管植入器械研究院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等6个高能级产学研平台,50多家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和重点企业研究院以及600多家浙江省、杭州市研发中心。同时,杭州高新区(滨江)贯通“科学—技术—产业”创新转化全链条,全力推进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建设,加快建设杭州江南科学城,将其打造成为原始创新策源地、未来产业引领区、科教融合示范区、山水品质公园城、智慧城市新地标。
“推进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建设,就是要把创新资源集聚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先发优势,着力打通从科技创新力到现实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杭州高新区(滨江)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杭州高新区将以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为先行示范,联动多个创新平台,打造圈圈出彩、多圈融合的大生态,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提供不竭动力,为杭州市“勇攀高峰、勇立潮头”再建新功。
科技企业不断向上生长
9月13日,杭州高新区(滨江)新质生产力直播间再次“上新”。这场直播主角是AI大模型“AIGC灵犀一体机”,它的研发企业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企业新华三。据了解,四足机器、人形机器人、潮汐发电站、工控机器人、AI大模型等众多“滨江产”硬核企业和黑科技产品通过这个小小的直播间收获更多影响力。
据介绍,“AIGC灵犀一体机”如同一个AI的“超级工作站”,插上电,通过简单部署,大模型应用就能高效地“跑”起来。无论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服务于政企数字化转型,它都可以帮助用户使用AI技术提升业务效率。如,在政府治理领域,它基于业务调研、知识库调研、场景调研、数据调研的结果和用户需求,打造政务服务智能助手和12345智能客服助手,助力精准施策;在医疗行业,基于高质量数据集打造出脑血管AI智能体医生,实现实时交互、诊疗推理可视化和临床决策秒级呈现,保障疾病精准循证;在冶金行业,将全国顶尖专家经验知识AI化,极大提升浮选精度与效率……
新华三品牌与公关负责人说:“以前大家都是在实验室和新闻报道中认识我们,现在能从直播间了解到我们的好产品,这对企业来说是最大的助力。”
与往常直播带货不同,新质生产力直播间是由杭州高新区(滨江)牵头打造的公益直播间,主题聚焦该区域新质生产力,主播不仅要带货,还要科普产品背后的科技知识,更要将地方经济发展与硬核科技实力通过直播带货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这是服企助企的一种全新尝试。
“我们希望把这个直播间打造成有深度、有厚度的媒介。”杭州高新区(滨江)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质生产力直播间不仅仅是购物渠道,也是公益阵地、科普窗口,更是滨江企业家精神传递的平台。
新质生产力直播间的开播,是杭州高新区(滨江)助力企业创新发展的具体做法。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杭州高新区(滨江)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创新联合体,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承担重大技术攻关任务,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培育壮大“省科小—国高企—新雏鹰—科技小巨人—科技领军企业”创新主体梯队,同时深入实施“创业陪跑计划”,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特色小镇”孵化链条,打造“孵化器之城”,助推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作用。今年上半年,杭州高新区(滨江)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全国独角兽企业12家、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6家,在册企业数突破10万家。
如今,在杭州高新区(滨江),一大批具有澎湃创新力的先进科技企业,正在钱塘江南岸书写新质生产力的“滨江故事”,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人才蓄水池持续扩容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杭州高新区(滨江)始终把人才作为发展最宝贵的资源,走出一条“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项目融资金、实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今年上半年,杭州高新区(滨江)引进35周岁以下具有大学学历人才2.6万人、居杭州市第一;目前,该高新区常住人口平均年龄33.5岁,人才总量近48万。
青年人才为何钟爱杭州高新区(滨江)?中昊芯英(杭州)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85后杨龚轶凡选择的理由颇具代表性:“杭州高新区(滨江)人才梯队与创业、产业生态都较完善,政策兑现快,是创业的好地方。”
壹基因创始人王军一也表达了类似见解。他说:“这里对人才不但有周全的支持政策,并且能够高效兑现。政府部门的帮助,为创业者解决了后顾之忧,让大家能够安心地在这里创业。”
“青年是创业创新的生力军,更是滨江区域主要特质之一和宝贵人才资源,是我们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必须重点考虑的因素。”杭州市滨江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孟辉说。
今年以来,杭州高新区(滨江)把人才作为关键变量,全面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质劳动者队伍“3支队伍”建设,以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建设探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健全科教融合、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引导创新平台和企业联合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同时,杭州高新区(滨江)持续提升人才项目与政策、资金、空间的链接力,出台《高新区(滨江)青年人才创业“青链”政策》,迭代升级“5050”人才政策,深入实施“5050”计划,办好Hi TECH全球青年创业大赛,推动更多顶尖人才和人才项目落地,打造人才向往的“青”爱之城。
杭州高新区(滨江)现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9家,其中国家站35家、国家分站10家、浙江省站44家,设站规模数列浙江省第一。
此外,今年“国际滨”还将更多目光投向海外。杭州高新区(滨江)坚持全方位引育、全要素赋能、全链条培养,深入实施“才链全球”行动,完善外籍人才便利化服务措施,打通“科学—技术—产业”转化路径,进一步壮大覆盖创新全过程的高新人才队伍,“硅谷天堂”全球人才蓄水池持续扩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