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鑫 孟煜然 张连鑫 本报记者 叶伟 特约通讯员 赵小丽
奋楫潮头逐浪高,稳中求进绘新篇。今年以来,阿拉善高新区真抓实干、砥砺奋进,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为高质量发展加装新引擎。
今年1-8月,阿拉善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9%,增速位列阿拉善盟第二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285亿元……接连攀高的数字背后,是阿拉善高新区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生动体现。
阿拉善高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大循环精细化工园区,被誉为“世界钠都”和“靛蓝之都”。近年来,阿拉善高新区牢固树立“大抓产业、抓大产业”鲜明导向,聚焦产业优势、产业基础、产业转型,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盐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发展,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开辟发展新赛道,积极打造新质生产力新高地,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争当现代化建设排头兵,奋力把阿拉善高新区打造成为阿拉善盟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新兴产业加速成长
金属钠、氯酸钠、高纯钠……伴随着嗡嗡的鸣笛声,满载货物的卡车从位于阿拉善高新区中盐内蒙古化工钠业有限公司货场缓缓驶出,每日以吨计数的货物从这里远销国内外。
中盐内蒙古化工钠业有限公司是中盐内蒙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属企业,主要产品有金属钠、高纯钠、液氯、氯酸钠、三氯异氰尿酸、金属锂等。该企业拥有技术水平先进的6.5万吨/年金属钠生产线、1.2万吨/年高品质液态钠生产线等,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等称号。
工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阿拉善高新区牢牢把握“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盐碱化工基地”这一契机,充分发挥现有“金属钠、高纯钠、氯酸钠”产业集群优势,加快推动传统盐碱化工转型升级、补链强链,促进盐碱化工与煤化工、氟化工、精细化工耦合发展,高标准打造世界最大的纯碱生产基地,培育构建技术先进、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盐碱化工基地。
在位于阿拉善高新区的内蒙古星汉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8万吨高活性无水氟化钾原料车间,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生产原料配备。
据了解,内蒙古星汉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生产高活性无水氟化钾及延伸产品硅酸盐和白炭黑系列产品的企业,产品广泛用于光伏新材料、锂电、含氟医药、含氟农药等领域。年产高活性无水氟化钾8万吨,产值达3亿元,利税达3000万元。
内蒙古星汉新材料有限公司技术总工韩焕波表示,企业2018年3月成立氟化盐研究开发中心,2021年该中心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研究开发中心。在今后的发展中,企业将继续大力发展低耗能、低排放、高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氟化盐系列产品的研发,提升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阿拉善高新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阿拉善高新区坚持把产业实体作为最实根基,充分利用阿拉善盟丰富的萤石资源,积极推进招大引强、招强引优,建成从萤石矿到无机氟、有机氟、含氟材料及氟资源综合利用的完整氟化工产业链,全力打造“氟”聚之地,为氟化工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从盐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到氟化工,阿拉善高新区各大产业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大踏步前行,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形成新质生产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阿拉善高新区充分发挥现代化工原料基础优势,结合产业循环融合需求,推动传统产业向化工新材料、金属新材料和非金属新材料等领域延伸发展。依托中盐、中盛、犇星等龙头企业科研优势,创新发展高分子树脂、特种钢、石墨烯等新材料产业,相继引进扬帆光引发剂、众兴聚碳硅烷、习尚喜金属钾、环圣全氟聚醚和氰酸树脂、犇星多孔硅、浩普磷系阻燃剂等新材料项目落户,新材料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呈现出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发展活力持续释放、集群优势初步显现、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等特点,为实现经济发展新突破蓄势增能。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汇聚发展磅礴力量
当前,阿拉善高新区项目建设势头正劲,一个个重点项目施工现场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处处能感受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脉动和奋进的力量。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走进阿拉善高新区的盟级重点项目内蒙古瑞达泰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15万吨/年钾碱装置建设项目现场,工人们铆足干劲,正在进行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木工支模等工作,施工现场繁忙而有序。
据内蒙古瑞达泰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董经办秘书、综合处处长关棋介绍,该项目采用先进的离子膜法生产钾碱技术,从根本上把“三废”排放控制在最低限度。此外,项目中采用多种防止污染和治理环境措施及综合利用的先进工艺技术推动绿色发展。
“该项目是在原有工艺及产能基础上对产能的一次扩充,随着氢氧化钾市场需求由中低端逐步走向高端,为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适应企业高速发展步伐,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在2024年年初取得年产15万吨钾碱装置项目建设手续,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新建项目占地80亩,2025年全部达产后可新增产值12亿元,新增税收70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230个。”关棋说。
在内蒙古庆华集团乌斯太精细化工有限公司3.5万Nm3/h甲醇制氢装置项目现场,可以看到工人们正忙碌地进行最后的设备安装调试。该项目主要通过甲醇制氢,后采用PSA变压吸附技术提纯高纯氢气。项目实施后可实现年均营业收入5.6亿元,年均利润总额2.4亿元。
内蒙古庆华集团乌斯太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甲醇制氢车间主任李华表示,近年来,由于精细化工、蒽醌法制双氧水、粉末冶金、油脂加氢、林业品和农业品加氢、生物工程、石油炼制加氢及氢燃料清洁汽车等迅速发展,对纯氢需求量急速增加。企业高纯氢主要用于自身煤焦油加氢、粗苯加氢及合成氨装置,满足了企业的用氢需求。
拼项目就是拼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近年来,阿拉善高新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始终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力以赴推动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攻坚,为高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汇聚起磅礴力量。
数据显示,2024年,阿拉善高新区共实施盟级重点工业项目31项,总投资780.72亿元,年内计划完成95.04亿元;今年1-8月,该高新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3.8亿元,总量占全盟到位资金的50.3%,同比增长50.9%,高于全盟增速22个百分点。其中区外到位资金62.5亿元,占全盟到位资金总量的46.7%,同比增长33%。
为了让项目早日建成投产,今年以来,阿拉善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多次深入项目一线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对园区实施的31个重点工业项目确定了责任部门和责任领导,并定期召开项目调度会,以协调解决各类项目的公共配套、手续办理等问题。通过有力的工作措施,促进了项目投资和落地建设,保障和加速项目建设进度。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挂图作战,严格督导,全力加快工业重点项目建设,保障建设项目早日竣工投用。同时,加大项目策划、招引力度,增补一批投资强度大、带动作用强的优质项目,加快推进重点产业项目开工建设。”阿拉善高新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于强说。
搭建科技研发平台
企业创新成效显著
今年8月21日,内蒙古大学阿拉善高新研究院在阿拉善高新区揭牌。阿拉善高新区将以内蒙古大学阿拉善高新研究院的成立为契机,聚焦产业发展所需,充分用好内蒙古大学的科研、人才和创新资源,按照“企业出题、高校答题”的合作模式深入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见效。
内蒙古大学阿拉善高新研究院的成立,是阿拉善高新区落实阿拉善盟人才科技突围工程的具体举措,也是进一步促进政校企合作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拓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阿拉善高新区将充分利用好内蒙古大学的科研人才、学术成果及相关平台优势,不断壮大科技人才队伍,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内蒙古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双一流”建设办公室主任王勤表示:“内蒙古大学阿拉善高新研究院的成立揭开了内蒙古大学和阿拉善合作的新篇章,从实处做起,以阿拉善高新区企业技术需求为突破口,设立揭榜领题项目,发挥内蒙古大学的人才和科研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近年来,阿拉善高新区充分发挥产业优势,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成32大类144家科技研发平台。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阿拉善高新区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把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内蒙古圣氏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生产氨基甘油造影剂系列产品的佼佼者,一直致力于生产工艺的自主研发,目前拥有授权专利17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企业深知拥有自己的工艺才能提升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近年来,企业生产工艺不断更新换代,生产技术始终处于世界领先状态,让该企业一跃成为国内最大、世界第二大的氨基甘油生产商。
内蒙古圣氏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马骅表示,公司在研发硬件上不断突破,投资了2500万元在阿拉善高新区孵化园建立氟化学药物中间体共享孵化平台,同时不断引进高技术、高学历的技术人员,保证公司现有技术的持续更新迭代,满足客户的需求,持续保持市场竞争力。
作为阿拉善盟科技创新的前沿高地,近年来,阿拉善高新区把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突破口,以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努力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重点、成长性科技型企业为主体、初创型科技企业为后备力量的科技型企业集群,引领园区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高新区打造成为具有强大创新动力和雄厚创新实力的创新型园区。目前,阿拉善高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内蒙古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企业15家、自治区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1家、自治区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
营商环境大幅优化
企业满意度提升
近日,2024年第七届政博会公布了2024年“高效办成一件事”管理创新优秀案例名单,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乌斯太镇)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进入该名单。
今年以来,阿拉善高新区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为打造审批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标杆场景,与各职能部门共赴企业,对企业申请的项目进行实地核查,给予必要的行政服务和行政指导,缩减优化办理临建、临电、临水手续“一件事”流程,拓展服务路径,加强推广应用,打造标杆应用场景,推动“一件事”从“能用”“可用”向企业“常用”“爱用”升级。
据了解,阿拉善高新区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牵头各部门迭代升级“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办理流程,通过数据共享、数据复用等方式,对“一件事”涉及的“一张表单、一套材料”进行再精简、再优化,实现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减填写、减材料、减跑动”。对企业申请的项目上门服务进行实地核查,给予必要的行政服务和行政指导,定期调度各“一件事”办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扎实推动项目落地见效。通过前期制定工作方案、优化工作流程、完善工作机制,后期全面实施“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申请材料减少了50%,办理时限压缩了80%,跑动次数减少了80%。一系列措施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时间,进一步加快了项目的落地。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说了算。在内蒙古济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建设和设备安装结束就及时得到验收,这得益于企业厂房采用的是单体竣工验收,让企业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都比原计划提前了很多时间,目前企业已进入试生产阶段。
阿拉善高新区城乡建设局打破以往项目整体竣工再进行验收的惯例,将项目划分为多个单体工程,建设单位可先行申请部分单体工程的竣工联合验收,实行厂房设施建成一栋,验收一栋,实现了“边建设边验收、建好即验好”,大幅缩短了项目投产周期。在此基础上,还推行了工程建设项目“验收即备案”,将联合验收和竣工备案合并为一个事项、一套资料、一次办理,节省企业办理时间,推动项目早日投产。
内蒙古济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甲类车间主任杨有忠高兴地说:“单体竣工即可验收,节省下来的时间对我们来说十分宝贵,验收完成就能提前安排设备,早投产早产生效益。”
阿拉善高新区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玉梅表示:“阿拉善高新区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始终坚持‘服务走在审批前’工作理念,以增强企业和群众获得感为出发点,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工作主线,以加快服务型政府和智慧政务建设为着力点,围绕更好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积极创新行政审批新模式,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本版图片来源:阿拉善高新区